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杏坛耕耘六十载 桃林花飘百年香——记刘翠兰教授

作者:张鑫   发表日期:2011.2.12
 

 

 

  刘翠兰教授出生在1933105日,她的故乡在祖国的东北边陲,乌苏里江畔一个美丽富饶、山环水绕的小城——黑龙江饶河县。
 
  她的童年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度过的,但她有幸学习成长于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旗帜下。解放后的家乡因师资短缺,1948年她便当了小学教师。一年后又到密山中学学习并担任学生会主席,因表现突出,于1950310日,17岁的她便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留校任教,同时兼任该校团总书记。1953年,她经推荐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两年后又被选送到中共中央第一中级党校理论研究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支援内地到山西大学任教至今,期间,1959年至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学习。1978年她被评为讲师,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198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同时,她还兼任党政工作:1956年至1959年任山西大学文科党支委和校团委委员,1958年被评为山西省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和山西青年模范教师,1974年任学生党支部书记,1975年任山西大学政治系党总支副书记,1976年至1980年任山西大学政治系党总支书记,1980年至1984年任山西大学党委组织部负责人,19841993年任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1989年至2005年担任山西省委组织部人才所顾问。
 
  她在教学、政工双肩挑忙碌工作中,还积极投身于著书和科研活动。她曾主编或参加撰写并已出版了26部百余万字学术专著;并在全国20种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研究范围涉及哲学、美学、社会学、人才学、女性学、系统科学等诸多领域,其研究成果曾荣获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等佳绩。由于其贡献突出,她的事迹先后被载入《中国哲学年鉴》(1989)、《中国当代名人录(北京中外名人研究中心)、伦敦《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98年第23版)、《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等多部名人传记类辞典。2009年获中国人才学研究30年贡献奖牌和奖状。她作为人才学者被载入《中国人才学30年》一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12月版,第462-463页。)
 
桃李无言自成蹊
 
  刘老师从教一生,真正是桃李满天下。
 
  从不满15岁的小学教员到近八十古来稀的大学教授,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从乌苏里江畔到黄土高原,从事过中小学、师范、大学、研究生、干部教育和女性平民等不同类型的教育工作,在教育战线上忘我的工作,辛勤的耕耘。她曾这样深情的说:“我一生热爱着教育事业,就像农民离不开土地一样,从不愿离开讲坛,无论从事什么社会工作,党务工作,我都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至今还被上海女子实验函授进修学院特聘为名誉院长。
 
  刘老师讲课犹如老吏断案,言简意赅,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并不多做发挥。一般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指出不同的方向、深入了解的路径,以避免学生只执一端,束缚个人才华的发挥。而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她总是因材施教,因人制宜,鼓励学生在专业上大胆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按个人的意向发展各自的专长。她同时带几个研究生,却各有各的研究方向和新的生长点。她并不规定研究的路数与方法,学生各按各的路子走,相同的是都感到视野广阔、兴味盎然,不同的是都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刘老师认为,老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在于育人,“人”字好写,但不好做。她常常教育它的学生: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凤凰涅槃后方能重生。所以做人要老老实实,做事要踏踏实实,只有这样你才能无负于时,无虚于世,无愧于心,才有登堂入室的那一天。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刘 老师作为一名女教师,以母性的爱心去关爱她的学生们。“学生成绩有高低之距,但学生却无好坏之分。学习成绩差或学不好的学生,这是对老师的挑战,更是老师的一种责任。学生就如一块璞石,将来能否雕琢成玉,老师有重要的引导责任。”因此 刘 老师自从教以来,总会把很多精力放在那些基础差,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她以耐心的教育、真诚的帮助,最终使他们完成学业。“有教无类要求我们不仅教我们需要的好学生,更要教需要我们的后进的学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刘 老师的门下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政界,都不乏功成名就者,这是值得她自豪的最大荣耀,也是她平生最堪快慰的幸事。她的一位朋友在给她的新年贺卡中写道:“你这一生教的学生,交游的好友最多,你的一生真的可以抵的上别人的两辈子了。”是的, 刘 老师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只是希望弟子们能肩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使命。
 
  老师关爱学生,学生爱 戴 老师。每当 刘 老师生日和春节的时候,她家的电话短信和门铃总是最忙碌的。不断有学生来拜访她,看望她,向她问一声平安,道一声祝福。在 刘 老师七十大寿之际,她的很多学生打电话来要为她庆祝大寿。她诙谐的说:“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我觉得人生七十还是干事业的好时光,快80岁了,我觉得我还行,每年我还和年轻学者一块做课题、著书撰文、参加省内外的学术活动。等90岁时,有闲再庆寿吧。”香浓的师生情在他们的简单、质朴的言谈中可略见一斑。
 
不待扬鞭自奋蹄
 
  刘老师爱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在于爱,爱是什么,爱就是无私奉献,有了爱你便拥有了一切。”
 
  有时真的想问问 刘 老师,为什么已经功成名就的女教授、老专家,却依然要跋涉在茹苦含辛的事业征途上呢?在社会对女性还多少存有歧视和偏见的境况下,她却依然执著而坚定。那些安守于平常的生存状态的人不能为之又不屑为之的事情,她却为什么会毅然接手做下去?在一个已经普遍欲望化的社会里,正值许多人放弃所谓的陈旧的道德观,寻觅以利益为先导的所谓新的道德观之际,她却毅然把许多平凡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无怨无悔。这是为什么?
 
  她的人生之路也许就是答案。
 
  60年代初,刘老师在山西大学从事哲学教学工作,80年代开始带硕士研究生,哲学便成为她教学和科研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哲学经典著作研究、唯物辩证法、辩证法史、科学社会主义、日本哲学、美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她都深入探讨与研究,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科研发展中促教学的改革目标,她积极利用研究成果编写教材与教科书。
 
  她曾主编或参编的哲学类书目有:《马克思哲学原理》(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哲学原理研究》(198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浅说》(1983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时期科学方法论》(1987年福建人民出版社),《<论马克思>解说》(1990年海洋出版社),《中西哲学述评》(1990年中国展望出版社),《世界哲学家评传》(1990年重庆出版社),《十八世纪前欧洲辩证法史》(1991年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唯物辩证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中国经济出版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辩证法》(1998年中国商业出版社)等。
 
  在她研究西方哲学已逐见成效的时候,为了填补山西省研究东方哲学的空白,她淡出了其原有的研究领域,毅然投身于对日本哲学的研究中,对于她而言,这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困难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她仍克服了语言不通,并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文:《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片山潜在实践中建立唯物史观》(1982年《东方哲学研究》第一期),《日本技术经济发展中的哲学探讨》(1985年《晋阳学刊》第二期),《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1988年《山西大学报》第一期),《日本哲学家——永田广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1989年《晋阳学刊》第一期),《当代存在主义在日本的影响》(1989年《理论探索》第二期),《日本企业经营中的哲学思考》(1994年《山西大学报》第一期)等。因此她曾被推举为全国日本哲学学会副理事长。
 
  为了开展山西的哲学研究,在 刘 老师和她的同仁共同不懈的多年努力下,为进一步深化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7911月在古城太原召开了以“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和方法论问题”为主题的第一次全国现代外国哲学讨论会——这是一次在对外国哲学研究历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标志性会议。山西大学政治系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及外国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了此次会议,来太原参加会议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170多名哲学学者。会议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山西大学领导的支持,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全学界产生了极大影响。因其影响深远,本次会议被载入了《中国哲学年鉴》(1982年卷第135页、309页)。后来,她还在山西组织召开了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和著作的理论研讨会、全国日本哲学学术研讨会(见《中国哲学年鉴》1984年卷第401页)等全国性会议。通过这些会议扩大了山西在全国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学术交流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学界的友谊,为后来教学和研究的拓展以及哲学人才的培养打下了一定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她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是既教书又育人。为了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她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社会,运用所学的马克思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成才的规律,指导学生写出了近200篇有关人才个体和人才群体成才规律的文章。有的学生用哲学的原理在论文中提出“知行统一是成才的规律”“理想道德是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等论点。看到这些论文, 刘 老师内心总有几分激动,新一代正在茁壮成长,这是值得欣慰的。而她带领撰写《人才哲学》一书,荣获了国家人事部一等奖,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至今该书的一些观点在全国人才学研究领域仍代表着一个方面的研究方向。
 
  同时她还不断开拓《人才心理学》、《人才美学》等边缘学科,使哲学和新兴的人才学的研究既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写出了《应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成才的心理品格》、《成才的大环境》、《识才用才的哲学》、《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才开发》、《知识经济与人才流向》、《当前人才研究的新课题》、《人才强国战略与人才能力建设》、《人才哲学价值浅论》、《关于成才规律研究的启迪》、《集成创新与人才群体开发》(《中国人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7年第7期)、《系统科学、集成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开发》(《系统科学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第2期)、《自主创新与人才自我开发方略》等学术论文。
 
  她还积极把研究成果推广到社会上,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育人。1990年在山西省委组织部的领导支持下,山西创办了人才研究所,成立了人才研究会。几年来她与省委组织部的同志们共同承担了《山西沿黄地区人才开发战略研究》、《农业科技人才开发战略研究》、《高新技术人才开发利用研究》、《领导干部管理系统研究》等。她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辩证法研究》(94BZX0051996年结项;2《社会主义企业 经营管理者资格认定与考核研究》(98BDJ0162001年结项。还参与《山西省人才强省措施研究——山西省政府“十一五规划”》(2005年)等课题研究;从2005年创刊至今承担太原师范学院王尚义院长为主编的全国唯一的《教育人才研究》的征稿和编辑工作。《教育人才研究》对于人才学术研究交流、培育人才、影响和集聚人才研究的力量,起了积极的作用。并在省内外通过讲座、办班、研讨等方式,来提高人们的人才意识和人才素质。
 
  在对人才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发展时,身为女性的她出自对女性自身的关注,她逐步把研究方向指向了女性成才的研究上。她先后被推举为山西省女性人才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女性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多种社会职务。至今她还任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女性人才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她著述的《女性人才学论稿》和《女性学》,用马克思哲学原理论述了女性成才与妇女解放的关系,提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妇女的潜能,促进女性成才是妇女解放的重要的标志。她还参编《中国女性领导人才成长开发与研究》(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人事部一等奖。她应邀参加了多次国际女性问题研讨会:1994年在杭州大学召开的职业妇女角色冲突的国际学术会议;1995年春天在上海召开“女性人才开发”论坛;1999年在中华女子学院召开首届中国女性学学科与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2005年又参加了“北京+10”等一系列会议,进一步感到理论研究必须为社会服务的意义,“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共同发展”。由全国妇联建立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文件的指引,在山西省市妇联的关怀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作为基地主任积极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培训工作。
 
  刘老师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中层管理干部,深知肩上责任重大。她在担当政治系党总支书记时,她认为: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学问和理想固然重要,而实践的精神也同样重要;大学教育的管理,固然要有卓越的学识,更需要有独立的人格与清廉的操守,才能肩负的起大学教育的使命。 刘 老师倡导一种自由、公正、开朗、科学专意于学问之探讨的系风,人际间和睦无争。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她引导师生致力于读书和研究学问,不去追求那些表面的名衔,逐步形成了山大政治系团结奋进的学风特色。
 
  在她担任宣传部长时,还兼任教师职称评定,她一直客观公正的主持这项工作,设身处地的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了能够使一些够资格却因名额所限而无法评上职称的老师能够顺利评上,不仅充分执行政策,把政策和指标充分用足还多次向上级反映,为教师争取更多的指标。在评定时,当年能评上的决不会再拖一年,以便减轻教师的精神压力,其中间的艰辛自不言传,但终使事情得到满意解决。她说:“我本身就是一名老师,所以我切身了解职称对一个老师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意味着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成就的肯定,更是他以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平台。所以我会尽我所能为他们办些实事。”困难是有的,好比蚌遇到了石块和沙砾,尽管很疼、很难受,可是经过包容会结出美丽的珍珠。所以只要有包容之心,遇到问题越多,形成的珍珠也越多,我们个人价值也就会越大,毕竟宽容的只是过去的,但却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她说:“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成功就有多大。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名师指点,必要时需要人的提醒,正所谓骑上马还要送一程。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很多长者给了我终身铭刻在心的指导。记得我校的教务长 阎宗临 教授在病中谆谆教导我‘搞行政搞业务对你来说都适合,但搞行政不能丢掉业务’。当时我在讲解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他听了非常高兴。当然也有来自不同方面的激励,我把这些都当做我前进的推动力。由于心胸坦荡,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在那个年代、人际环境和社会背景中,我经历了酸甜苦辣的人生体验,感悟到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是多么的不易。因此,我时刻注意培植新秀,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尊重拔尖的创新人才的理念,主动让位,让课,让青年教师早日上课,早日得到锻炼,并带领他们一起搞科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积极推荐人才。”
 
  刘老师似乎总有忙不完的工作,教学与科研已经成为一种恒久的人生状态和生活态度,她的勤勉与执着已经渗透于自己的为人与立业之道了。在日复一日的奋进的人生历程中,她的生命早已被演绎成一位知识女性内心深处无限丰富、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相濡以沫话真情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有一个知心爱人,一个在生活上相濡以沫、事业上志同道合的人生伴侣。在芸芸众生中只有这个人才能真正分享你的成功,分担你的忧愁。若没有家庭的幸福,再多的成功和荣誉也都是不圆满的。然而她有一个理解她、体贴她的丈夫,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支持着她的事业。她的丈夫 吴德春 先生被她亲切的称为“一个德才具备的好人”。
 
  刘老师说:“我们有太多相同的人生经历,我们都是东北黑龙江人,都有一位大过自己10多岁且从事教育工作的兄长,都曾是中学时期的学生会干部,一同上了3所大学,同一年分别被评为教授与研究员,并同一年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这些共同的背后,我们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上,都忠于对方,默契配合、互相帮助,用山西话来说‘我们总是能相跟上’”。至今虽都年近八旬,仍然相互鼓励、研究、探索。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在晚年生活中,他们互相体贴入微,相敬如宾。 刘 老师说:他虽然不会甜言蜜语甚至有些“冷漠”,但看重他的是一位不事张扬、沉毅稳重、才华横溢、风度翩翩的男子汉。他不仅是可靠的生活伴侣,还是事业的支柱和臂膀。有了他,生活、事业便有了安全感。她成功的背后有个不平凡的男人。
 
  走过岁月,穿越跌宕起伏的时代风烟,她的脸庞仍显稚气,不见沧桑,她感叹:他是抵挡狂风恶浪的堤坝,是倦鸟栖息的常青之树,是一次次扬帆出征的开阔海港,这是爱的证明。花开花落,花落花开, 刘 老师和丈夫从大学相识,相携至今,且不说时代如何的沧桑变迁,两株相思树,历尽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早已是上接苍翠连理枝、地下根根已相通了。三晋这片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土地上,留给了他们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三晋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铭刻着他们坚实的脚印。愿他们晚年幸福、相伴永远。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