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校友文苑               
  您所在位置: 首页» 校友文苑»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回忆江地教授

发布者:校友办     时间:2020.07.17


1853e9fde5594f5b92f229ac4e4bbca7.jpg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回忆江地教授

王勇军

      毕业离开山大快四十年了,在历史系诸位恩师中,江地教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传奇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励志故事。每次回到母校,江先生那精神抖擞的身影仿佛又浮现在眼前,虽然他已故去二十多年了。

     入学之初,只知道江先生是国内研究捻军史的专家,但对他颇具传奇色彩的治学之路却不胜了解。1979年春节的一个偶然机会,我去父亲南下老战友、时任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的郑毓秀前辈家做客,当得知我在山西大学历史系就读时,他操着浓重的沁水口音问道:“你们系里有个叫江地的教授吧?他可是我的同乡和老战友,原来名字叫李光朋,差一点就和我一起南下到福建来了……”,“他在沁水家乡只上过两年多初中,后来一直在小学和中学教书,现在到大学当教授了,真不简单啊!”听着郑叔叔娓娓道来,我被江先生的经历所打动。原来讲台上的那位文质彬彬、和蔼可亲的教授,17岁就参加革命,当年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积极分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本来也要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队伍中的一员,后因家庭特殊情况没有离开故土,从此换了一种活法,走上了一条教书育人之路。这种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攀登高校殿堂的顽强拼搏精神,令人钦佩。

     以世俗之见,江先生入职高校的起点较低,很难有所建树。但我却认为江先生能扬长避短,咬定目标不放松,毅然迈上治学教研的艰辛探索之途,本身就是精英之举,智者所为。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但人们对捻军知之甚少,研究史籍也不多。面对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高师林立,太平天国史研究也不乏名家,研究成果很难突破的“高门槛”,江先生慧眼识“空白”,敏锐地意识到:“史学界缺乏一部系统的科学的捻军史”,于是他从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捻军史入手,沉下心、迈开腿、勤思考、常动笔,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多次深入捻军起义发祥地安徽涡阳、亳州、蒙城等地和鲁豫苏陕等省捻军活动区域,马不停蹄的搜集第一手史料,为教学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捷足先登,著书立说,较早撰写并出版了《捻军初探》、《捻军史论丛》、《捻军史研究与调查》、《捻军人物传》、《论后期捻军战争》等一系列专著,有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填补了捻军史研究的空白,尤其是他的“捻军九时期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使他在史学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研究捻军史首席专家。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农干部,成长为三晋最高学府的一名史学专家、知名教授,江先生的顽强拼搏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先生身为教授,却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戴鸭舌帽、围长围巾、骑自行车,风度翩翩进教室是先生的外形 “标配”;课堂上逐字逐句地传授知识,让学生记个不停,是他的授课风格。虽然听他的课,记笔记记的手酸难忍,但课后的收获感却是沉甸甸的。其实,江先生是想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把毕生的教研成果无私传授给学生们,他的师德真可谓高尚。他幽默风趣、热情健谈,是个有亲和力的好老师。

出于对江先生的敬佩和对母校母系的思念,1985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考了江地教授的研究生,虽然尽了力,但外语考得不理想。在我不抱希望之时,收到了入学通知书和江先生的亲笔信,为先生爱才惜才的伯乐心肠所感动。后因客观原因未能前去就读,如今回想起来还是感到有点遗憾,毕竟是错过了一次深造良机,与研究生擦肩而过,失去了再次接受江先生教诲的机会。1992年,刚满七十周岁的江地教授不幸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江先生为历史学教育和研究奉献了一生,他不仅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专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在山西省内享有较高的声望,堪称又红又专。他除了担任教授外,还曾兼任山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教材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山西省政协常委等职,是一个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历史,以史为鉴,让史学研究成果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楷模。

江先生的刻苦钻研和成功转型的一生,是山大学子励志的好教材,他的传奇经历正好验证了古人所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作者简介:王勇军,山西大学历史系1978级校友,原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福建中心主任,山西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




版权所有2022©山西大学国内合作与交流处| (晋)ICP备05000471号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邮编:030006|电话:86-0351-7010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