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校友文苑               
  您所在位置: 首页» 校友文苑»
 

让我怎样感谢您,我的老师!——记我的老师张培富教授

发布者:校友办     时间:2020.09.07


让我怎样感谢您,我的老师

                   ——记我的老师张培富教授 

弓永艳

  时间驾着青春之车义无反顾地从生命里疾驶而过,而我努力追赶着记忆中珍贵的东西。看到大学校园里穿学位服的学子又多了起来,在这收获的季节,猛然间意识到自己也已研究生毕业三年了。离开大学校园的这些年月里,一直想写一些关于母校的文字,用以纪念那里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存了将近一年的草稿,经历了酷夏,最终还是没能在高温中发酵成个模样。期间,不停地删除,又不断地加字,怕说多了啰嗦,也怕写少了不足以表达百年老校给予我陶熔鼓铸般的关切。

三年研究生的生活,那里,是初民广场上的闲庭信步;那里,是文科楼里的挑灯夜读;那里,是令德湖畔的杨柳依依;那里,是毕业前一晚上的灯火通明;那里,是导师的谆谆教导,反复叮咛……

自己带着好奇的心情跨专业开始哲学学科研究生的学子生活,而我考取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大文大理大交叉之大出乎我所意料,以致我至今也没能清晰地表达科学技术哲学的真谛所在,我曾经开玩笑建议失眠的同学,去听一节抽象的科学哲学课从中定会受益。我忍耐又享受了哲学三年:一点儿不夸张地说,毕业的时候,我依然没有办法给人解释清楚科学技术哲学是一个怎么样的专业,我只能说它顶着国家重点学科的光环,这是山西省唯一的文科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全国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的导师张培富教授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建制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在化学哲学与化学史等领域颇有建树;他担任《山西大学学报》主编期间,把它带到了全国高校学报排名前30位,把“科技哲学与科技史”等栏目搞得有声有色,在学界引起广泛反响。现在他除了担任山西大学科技哲学与科技史学科教授、博导,民主与科学杂志社主编外,还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科学社会学专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张老师是一个非常低调谦虚而儒雅的人,总是微笑诚恳待人,着装总是得体大方而令人舒畅。在我们的每次学术研讨中,他总是耐心听完每个人的陈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应该改进的地方。还记得带着对专业方向的迷茫第一次跟他见面的场景,在他的循循诱导和指引下,自己才消除了对学位论文选题的困惑,提升了开展研究的信心;还记得自己当年每天都会捧着一本厚厚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著作穿梭于文科楼的教室里,只为等待着每周六的学术交流讨论会上,向张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还记得每年的冬至,张老师会邀请学生到家里去吃饺子,而为了准备冬至那天的饭菜,张老师的夫人常老师前两天就会开始忙活,每次都给同学们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而所有饺子都是他们提前亲自包好的,张老师家里饺子的那种特殊的香味和厨房里捣蒜泥的声音,让出门在外的学子又有了家的感觉,而每次冬至吃饭,除了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外,总有一些往届的研究生也会不请自到,享受大家庭的快乐和温馨的师生情;还记得学位论文的毕业答辩前,由于学生们写作的迟滞,张老师只好通宵帮我们修改论文,无论是内容还是格式,他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大到框架、小到标点符号都有他批改的痕迹,也特别体现了做过学报主编的深厚文章功力。

毕业后几年,自己忙于成家和立业,没取得什么成绩,主动联系老师的时候就不多,但是逢年过节一定会给张老师发去专门的真诚祝福话语。虽然我也默默地潜伏在师生共享的“格致哲史社”微信群里,从一开始别人那里的小师妹成长为现在另一部分人这里的师姐,但我跟上学时候一样,在群里从来都不是活跃分子,可是通过这个微信群和张老师的微信号,对于张老师的动态状况还是比较了解。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很多人都充当着复制粘贴文字消费者的角色,而张老师却坚守在原创文字的阵地上。无论是对于热点问题的思考还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悟,无论是利用休闲的假期时光还是行程中的片刻,他都会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与同学们及大众分享,给予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启示。下面是张老师在2017年12月发在微信群里的一段文字,话不长,但句句感人,字字肺腑。

同学们:

上午好!我正在去往北京的一早高铁上。要调往九三学社中央负责《民主与科学》杂志工作的事情已持续好长时间了。本来想正式决定后再告诉大家,但上周五九三中央急电,让我先行到岗,再后续办调动手续。昨天匆忙简单做了山西的工作交接,今一早就踏上行程,为的是赶上下午的工作交接,我的前任已办退休手续。

人生走向,往往不是按既定目标前行。此次赴京,本不在规划范围里,但在体制内工作,自然要服从规则约束,当然也考虑家庭等各方面因素。只是希望在读学生,不要太受我的工作变动影响,更加努力前行。但也要说声对不起,不能有很多时间与你们在一起了。记得不久前的冬至相聚,一想到可能是最后一次在山大家里与同学们在一起,有了许多感慨,甚至有些伤感,总是不舍多多,但不愿让大家一起伤感。

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祝同学们快乐幸福,吉祥安康!

我爱你们,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关爱,让我感受人生的温暖与成就。

希望能在北京与你们相见!

虽然张老师是我们的长者,但他始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说话,教我们做人做事。他的人生认知文章如同他的人一样,温暖感人。我收藏了很多篇张老师的文章,不论是对于生活的感慨,还是对于某些事物的看法,在他的世界里,有一种正能量始终促使我们积极向上,那些强大的思想磁场总会在我迷失方向的时候,引导着我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再次见到张老师,是在今年他送别毕业生的聚会上。很多年不见的他,依然能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依然是我印象里和蔼可亲的模样。只是,相比三年前,张老师又消瘦了不少,眼睛里泛着旅途劳顿的疲惫。只是听说,他为了参加学生的毕业典礼,即使前段时间扭了脚也要从北京赶回来,而第二天又要匆忙返程;只是听说,我们当年的每周六的学习研讨会还在持续,即使他远在京城,还是每次坚持通过视频参加,如同他本人还在现场;只是听说,那个每年冬至去他家吃饺子的传统依然延续,只因前年的那次工作调动被迫中断了一次;只是听说,有越来越多的师弟师妹加入到了张老师的研究生团队里,自豪并且享受成为这里的一份子,而这个团队已达到123人!

留存我记忆的,是那些在岁月中无法冲淡、无法老去的光阴。那年,我高三;那年,我大四;那年,我研三。在人生的转折点里,每当我的生活经历低谷、经历漫长的冬日,我以为看不到边、以为找不到生活的出口时,总是在每一个转角处,老师的慷慨关心给予了坚持的信念和向上的引力,特别是张老师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后来,我明白了它们不是别的,它们叫真,它们叫善,它们叫美。

让我怎样感谢您,我的老师?当我走向您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当我走向您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您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作者简介:弓永艳,山西大学2010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共太原市委党校讲师。)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