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教书育人报母校 潜心科研系农村----访王梦亮教授

作者: 张浩   发表日期:2015.1.1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被安排采访山西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梦亮教授。为了详细地了解一下王教授,采访前,我特意搜集了一下有关王梦亮教授的资料,结果让我惊叹不已!
王梦亮从1992年留校以来,一直从事绿色生态农业和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生物技术领域绿色生物制造重大专项、科技部创新方法重大专项、农业部公益专项,国家林业公益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项国家重大专项和二十多项省级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针对我国农业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王梦亮开发了一套具有 “优质、高产、高效“ 特点的农产品绿色种植集成技术,先后有11项成果通过省级以上的技术鉴定,其中8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8个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和卫生部的产品登记,获15个国家绿色产品认证,2个国际有机食品认证,1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所有肥料获得国家绿色肥料认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成为山西大学及其科研团队的标志性成果。作为该项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核心研究人员,长期活跃在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前沿,深入农村基层,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肥料生产技术已经在山西建成7条生产线,在山东、江苏、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建成8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绿色种植技术先后在山西、山东、广东、河南、河北、江西、江苏、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十几个省市进行了2000多万亩的推广与示范,包括山西的60多个县,培训农户达到数万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受到当地领导和农户的高度赞誉,成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应用成果。2012年,该项工作受到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构建山西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争取到5.335亿元资金,这是我省高校历史上最大的项目,将在我省建立3000个服务机构,服务农民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为我省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王梦亮教授的突出成绩,他个人及他带领的团队多次受到中央的表彰,先后荣获九三学社山西省建社50周年优秀社员称号, 2010年获得九三中央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绿色生态农业项目获得由中央统战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一个部委表彰的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时任国家政协主席贾庆林和副委员长韩启德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王梦亮教授;2012年获得九三中央社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个人;2013年获得九三中央参政议政先进个人和山西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一系列成就让我眼花缭乱,惊叹不已的同时,也让我心中产生了对王教授的无限敬仰以及对即将到来的采访的万分期待。
采访那天,我敲开王教授办公室的门,刚进去就注意到了他。初见王教授,想象中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形象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衣着朴素,丝毫没有任何架子、非常低调的形象。“你就是那个来采访我的学生吧!快,坐,坐。”和煦的笑容以及热情的话语让我心中的忐忑不安与紧张消散了不少。坐定之后,我开始仔细地打量起王教授。王教授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容,非常的亲切和蔼,平易近人,让人一看到他时就会对他生出许多好感。他的言谈举止不经意间就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真诚、朴实、风骨和淡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目光,大概是因为他是研究理科的,逻辑思维强,看问题深刻,所以睿智的目光仿佛能看出你心中所想。
采访开始,直奔主题,王教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让我在哈哈大笑的同时缓解了不少紧张的气氛,也让我不费力气的就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
 
“山大就是我的母亲”
王梦亮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长期的农村生活培养了他勤劳简朴、踏实奋进的品质。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使他从小就对动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的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所以王梦亮老师从小就萌生了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想法。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志向,他入学时毅然选择了生物学专业。
大学期间,王梦亮老师学习成绩特别好,在其他方面也很出色。他不仅在学习上超过别人,也积极参加系里、学校里的各种活动,从多个方面锻炼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科毕业后,王老师被生物系直接录取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读硕士期间,他仍没有松懈,刻苦钻研,在生物学这个专业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鉴于优异的成绩和突出的能力,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地留校任教,之后师从著名化学家我校副校长刘滇生教授,攻读化学博士学位,由于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博士毕业后,荣升教授,并担任山西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教授在山大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在这期间,凭借他的才华和能力,他完全有机会去更好的大学工作,但他却心甘情愿的留在山大,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播撒在山西大学这片热土,为山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赤子之心越发的真挚,他对山大的感情越发的真诚、醇厚。
前一段时间,山西大学某老师为难一名学生的事被发到网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让群众把目光聚焦到了山大。针对这一事件,王教授深情地说:“山大培养了我们,我们又为母校干了些什么?山大就是我的母亲,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没有她,我不可能得到现在的荣誉、地位。我的一切都是她给予的,她是我的母亲,所以我会努力维护山大的形象,我相信只要我们这一代人或几代人努力,以身作则,一定会让她变得更好,让山大更加的辉煌。”
惊讶于王教授对山大这所百年老校的深情,动容于王教授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我想起了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院士在一次毕业典礼上说的话:“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那个自己骂了几十遍、几百遍,却不允许别人骂一遍的地方。”我想王教授也是抱着同样的情感吧!
 
 不怕累,不怕苦,就怕农民戳我的脊梁骨
留校以后,王教授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志向,他时常想起农民朴实的面庞,想起农民利用传统的方法,付出巨大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微乎其微的成果,想起农村贫困的面貌至今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他辗转反侧,心急如焚,他希望尽快用自己的知识,用科学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所以他义无反顾的参与到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项目之中,与他的恩师刘滇生先生一道,在为农民服务的道路上心无旁骛,固执而坚定地行走着。
“国家信任我们,把这个担子交到了我们肩上,我们就有责任把它扛起来。”王梦亮是个责任心极强的人,刚开始进行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试点项目的时候,为了更加详细的把握山西省农村的“脉搏”,需要经常到山西各地的基层进行调查。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成员之一,王梦亮教授的责任感驱使他每件事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所以每次下基层他都会带着团队一起行动。“我不怕累,不怕苦,我就怕农民戳我的脊梁骨,我只求无愧于心”。当王老师平淡的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肃然起敬,我感受到了一个现代农业探索者的谦逊,感受到了一个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赤子之心。在他的身上,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他的身上,我逐渐的理解了什么叫“责任重于泰山”。
谈到为什么要亲自下基层,王教授说:“研究农业就必须和农民交流,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深切感受到农民的苦累,农民的诉求。否则,研究和实践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每一次到基层调查,我都会跟着团队一起去。乡下不仅住宿条件差,而且吃的饭也是粗茶淡饭,但他吃得香甜,他从不在意这些艰苦的状况。王教授从小在农村长大,所以他对农民有着很深的情感,他是把农民当作自己的亲人的。当他居住在农民家中时,他就感觉仿佛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有哪一个人会嫌弃自己的家条件不好?又有哪一个人会嫌弃自己的亲人呢?”王教授深情的说。
经历无数次的实践调研,王教授和他的团队获得了大量真实的,详尽的资料,了解到了农民的心声,农民的困难。而这些资料也将指导他和他的团队更好的工作,并为以后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回想起第一次下基层,王教授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讲起他的构思和设想,并展现他和他的团队的研究成果的时候,农民反映非常强烈,非常兴奋。“当时在场的每一个农民都希望尽快的普及实现我们的构想,他们是如此的迫切,如此的热情,让我感到我们的付出和努力都是有价值的。但仔细想一想,又为他们感到心酸。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农民为什么如此的迫切啊,不就是因为对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吗?”谈到这里,王教授的眼里仿佛有泪光闪烁。而我也有些感动,一个人能为素不相识,素昧平生的另一些人做到这种地步,实在是无私,实在是可爱。
谈到对农村现状看法的时候,王教授的话明显多了起来,这么多年研究农业,王教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同时也升华出一套成型的实践与理论体系。他不仅对中国农业现状有很深的研究,而且对其他国家先进的农业体系也有着深刻的了解。“中国目前最紧要的是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服务体系,不仅要结合我国国情,而且要吸收其他国家农业体系中先进的部分。”接下来王老师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谈农业、谈化肥、谈种子、农村的耕种方式……侃侃而谈、滔滔不绝。
任世事变幻,时光流转。当年王教授凭着为农民服务的满腔热血选择了这条道路,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条路上的艰辛。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光阴如白驹过隙,项目从开始到成熟,他也逐渐的意识到了这条路上的艰辛,但仍然毅然决然固执坚定的走下去。越磨砺,便越是锋芒毕露。
 
“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完全依赖于一个团结奋斗、一心向上的团队”
从年轻到成熟,王教授的身边逐渐聚集了一批跟他有同样志向和梦想的人,也有了自己的小团队。从开始到现在,他身边的人一直都在,有些人凭借他们的资历和经验完全能够得到更好、薪酬更高的工作,但他们仍然不愿意离开。我曾经对这个情况感到很困惑,想不通为什么这么多有才能、有想法的人才愿意心甘情愿而且自始自终的留在这个团体。后来,我有幸采访了王教授的一位同事,他也是王教授所在的团队里的一位骨干,“在我印象里,王老师无论干什么都和我们一起做,他会和我们同甘共苦。而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王老师有一次工作中发生意外,骨折了,很严重,就连上下车都得人背着。按理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当把王老师送到医院后,我就在想可能好长时间都不会见到王老师了。有一天,我们在开会时,门嘎吱一声推开了,接下来的场景,我想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王老师拄着一根拐杖,慢慢地挪进来,他边走边道歉说:“同志们,对不起了,耽误了大家几天!”后来才知道王老师在家里休息的几天中,一直在担心工作的进展,害怕耽误工作。我当时,差点忍不住掉眼泪,我想这场景,还有他说的话,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讲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因为在这个团队里面每一个人都在以身作则,都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工作的进展,他们都把集体利益放到第一位,所以这种凝聚力促使他们一直留在这个团队。
当谈到他所在的团队的时候,王教授不居功,他说今天的成绩不仅是集体劳动的成果,而且也得利于身为省政协副主席同时也是项目负责人的刘滇生先生的领导;王教授推崇身边的人,说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他强调的是坚持和团结,是一个团队怀抱信念不惧挫折的携手共进。说到此处,王教授的声音有了些许的激动,“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完全依赖于一个团结奋斗、一心向上的团队。无论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的成员,都能互相宽容体谅,自觉维护集体利益,绝少名利之争。虽然也会有分歧,但每个人都能顾大体,从大局出发去做每一件事。工作中各取所长,倾尽全力,彼此协调。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是我们这一辈人心中永不坍塌的信念。优秀的团体必然孕育更为优秀的人才,杰出的人物就在默默耕耘的过程中自然显现。他们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长期集体奋斗的熔铸赋予了他们更为出色的才华和能力,于是脱颖而出。刘滇生先生的宽容、理解与支持更加有力的促进了项目的进展,大家共同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不怕意见相左,不怕争论。做学问,搞研究,争端是前进和探索的动力,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允许并鼓励不同的声音存在,是一种最稳固的凝聚力。多年的积累与相互信任,让我们走到了今天,我很感激他们一直坚持着这个项目。”倾听一位睿智严谨的学者如此动情的表述,的确有太多感动并感慨的东西。他为这个团队倾注了一份怎样沉甸甸的感情,这里面又渗透了他多少自豪与骄傲啊!
 
“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些学生”
教书育人这么多年,一提起他的学生,王教授的话便多了起来,可以看出来,他很自豪,他很骄傲。
曾经有一个学生,腿有些残疾。考研成功后选导师时遇到了问题。王教授注意到他的状况后特意的关注了一下这个学生,当了解到这个学生不仅身体残疾而且老家是河南农村,家庭贫困的时候,王教授坚定地说了一句,“我就选他作为我的研究生了。”王教授急匆匆地打听到这个学生的电话,通过联系,去了这个学生的宿舍,找到了他。
就这样,王教授成为了这个学生的导师,王教授跟自己所指导的每个研究生之间的关系都非常融洽,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因为这个学生身体残疾,所以王教授从来不让他干重活,一手培养,王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过:“身体的残缺不是你的缺陷,心灵的残缺,才是真正的残缺,只要心灵足够强大,完全可以弥补身体的残缺。”在王教授的关怀下,学生进步的很快,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心理也很健康。即使身体残疾,即使家庭贫困,也从未感到自卑。为了不辜负王教授的赏识和培养,学生拼了命的学习研究,后来,成为中科院的博士。离开时,学生含着泪说:“王老师,如果不是您的关怀与赏识,我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这样的高度。您等我回来,我一定会参加您的团队,来帮您分担您的担子,我要好好报答山大的和您的培养。自从认识了您,我感受到了这个社会其实处处充满着温暖”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每当回首过去,王教授就会颇为自豪地谈起他的学生,他那些引以为傲的弟子们的经历和生活,如数家珍。
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就是这些学生,看着他们一个个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真是太有成就感了。”王教授感慨地说。是啊,敬爱的老师,你见证我们青春的欢喜、惆怅、落寞、悲伤,湮没在我们成长的过往里,然而,在每一个风起的瞬间,想起你,我们的眼里依然会有感激的泪滴。
不知不觉,已经华灯初上。我的采访结束了,告别王教授,告别一段往事,告别一种心情。
时间冲破青春的彩饰,在人的额头上开掘深沟浅槽,但已过不惑之年的王教授却并没有被时间所羁绊。他的脚步依然沉稳、矫健、踏实,对他而言,路永远都向前延伸,他要脚踏实地地走向明天、未来。而王教授对事业执着的追求以及永无止境的创新进取精神也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未知的人生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