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云淡风轻人生路 波恬浪静丰收时 ——记山西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云波教授

作者:付帅   发表日期:2013.11.28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华罗庚
    张云波,男,汉族,196910月生,山西黎城人。主要从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冷原子物理方面的理论研究。1990年山西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从事分子磁体磁性宏观量子效应方面的研究。山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太原地区科技拔尖人才。德国洪堡学者,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杂志特邀审稿人,山西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合会理事,山西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丰富的人生经历、渊博的学识才华、耀眼的荣誉奖励,“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不由得便对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心生敬意。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张云波的老家在长治市东北部的黎城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黎城素有三省通衢之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成长起了一批批的国家栋梁、三晋英才,张云波便是其中之一。
1969年,张云波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兄妹四人。身为家中的长子,他从小就明白父母的艰辛,因而格外的听话懂事,上小学之后,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老师们常对他父母夸奖到:“你们家云波脑子聪明,又知道努力学习,将来一定大有出息”,父母听在耳里,喜在心里,更加坚定了要供他上学的决心。转眼,五年的小学就结束了,因为村里没有中学,11岁的张云波不得不独自去县城读书,从小没离开过家的他开始了独立的求学生涯,由于年级尚小,还不懂得很好的照顾自己,不过这却让他及早的培养了独立的性格,他回忆说:“当时真的吃了不少苦,然而现在想来,却并非完全是坏事,当时经受的锻炼让我更能独立地去处理一些事情。”三年的初中生活一晃而过,张云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县重点中学——黎城一中,在这里他度过了紧张而充实的三年时光,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作最后的冲刺。
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成栋梁”,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经过十年寒窗苦读,18岁的张云波迎来了人生的质变,园了自己的大学梦,实现了“鱼跃龙门”的完美一跳,一直以来做一名科学家的梦想找到了广阔的承载土壤。尽管由于报考志愿的原因,让他错过了南开大学,来到了山西大学,然而张云波却说:“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来到山大,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来到山大的第一眼,我就发现自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从此与母校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缘分,一结就是一辈子。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在山大这方沃土上,张云波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自己喜爱的物理学殿堂里恣意遨游。回想起自己在山大的求学岁月,张云波望着窗外的参天大树,嘴角不时的上扬,仿佛又回到了那美好的青春时光:鸟语花香的树下留下了晨读的背影;教室、实验室里,留下了对学习知识的渴望;运动场上留下了拼搏的身影……正是在山大学习的经历,让张云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学,为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5年,经过不懈努力,张云波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并于1998年顺利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从此,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步入了更高的平台。
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张云波就是这样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他说:“作科学研究是辛苦的,然而只有当你真正投入进去时,才会明白其中的乐趣。”经过充分的学习和积累,张云波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
博士毕业后,199910月,张云波回到母校任教,并于当年获评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至2002年作为洪堡学者(Humboldt Fellow)在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从事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系统中隧道效应方面的研究。2002年至2004年在芬兰图尔库大学做超冷原子气体中的拓扑激发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先后承担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理论物理学及其交叉科学若干前沿问题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Phys.Rev.系列30篇),SCI引用300余次。曾赴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1999),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2000),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05),芬兰图尔库大学(2006)合作研究。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播种、不断收获的过程,在哪里付出,就会在那里丰收,张云波在学术领域辛勤耕耘,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拓扑激发与量子箱变,一维相互作用炒冷原子气体的基态与热力学,周期瞬子及其在分子磁体宏观量子效应中的应用等。在取得学术成绩的同时,张云波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认可。他的研究成果“磁性粒子宏观量子效应”获2001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可积与近可积系统量子效应研究”获2002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周期瞬子和高能量子隧穿”获200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多分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的宏观量子效应”获2007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10年获得山西省科技奉献奖一等奖。
在学术领域砥砺进取的同时,张云波还注重加强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与同领域的青年学者的思想碰撞。最为典型的就是张云波积极参与组织的学术平台“全国冷原子物理和量子信息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联合发起,从2007年开始,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旨在为工作在冷原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研究领域的正在成长的国内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充分交流的舞台。作为大会连续四届的组织主席,张云波为每次研讨会的召开倾其心力,忙碌奔走,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他说:“作为青年人的学术盛会,在这里能够认识国内相关领域的青年才俊,与他们一起探讨、研究学术问题,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张云波对于学术的挚爱和追求。
相对于取得的科研成绩和获得的荣誉,张云波更看重的是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过程,他说:“对于成绩和荣誉,我也很看重,但这些却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厚积而薄发’,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于学生来说,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在漫漫求学路中遇到自己的恩师与伯乐,在迷途中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为自己指出人生与学习的方向;对于老师来讲,最幸福的事情当属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看到自己播撒的爱与希望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于张云波而言,之前作为学生的他是幸运的,现在作为老师的他是幸福的!
“我是一个幸运儿,在我求学过程中,有许多老师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关怀。”张云波说:“我的硕士生导师苏大春教授便是其中一位,苏老师态度严谨、为人宽厚,不仅将我引入了物理学的殿堂,教我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对张云波的学术与人生影响重大的还有他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已故的中国科院院士蒲富恪教授。对于蒲教授,张云波充满了感激和崇敬,他说:“在中科院物理所,我汲取到了学术上最丰富的营养,正是蒲先生将我引入了物理学研究的大门,我就像是一个迷路的小孩,在先生这里,突然发现了学术的康庄大道。”影响他的不仅是学术知识上的丰富,还有学术品格上的言传身教,“先生作风简朴,作为院士,经常骑自行车去单位,而且经常工作至深夜12点还不休息,他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张云波说:“他的学术品格深深的影响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谈及自己的另一位博士生导师——梁九卿教授,张云波说:“梁老师在我科研的路上可以说是指路者和导航者,是梁九卿老师手把手教会了我如何做科研,从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的运用,科研结果的呈现,撰写论文,包括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给杂志审稿,评审基金项目,博士论文等。作为他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我的成长道路上到处都洒有梁老师辛勤培育的汗水。梁九卿教授与国外合作很多,经常奔走在美国欧洲各大学之间,我的第一次出国就是在梁老师的推荐和帮助下访问了凯泽斯劳滕大学,德国Mueller-Kirsten教授对我们合作的工作非常感兴趣,主动提出让我申请洪堡学者,让我得到了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据张云波介绍,德国洪堡基金会创建于1860年,基金会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德国学者到国外去学术旅游,邀请外国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来德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如今每年向5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40岁的外国学者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在德国从事短期科研工作。申请洪堡奖学金的先决条件是需要有德国方面的合作导师与申请者一起联合申请。
    张云波从自己的恩师那里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人生宝藏,他没有“独善其身”,而是选择了同恩师一样的角色:老师。他要将自己学到的东西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事业的传承带上做“光荣的一环”。谈及指导学生,张云波说:“对于有志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我建议应该及早进入课题,上课作为基础学习,是必须的,课下一定要多读科研第一线的文章,甚至是尚未发表的论文。搞科研和基础学习有不一样的地方,学习是掌握已有的知识,打基础,而做科研则是去探索、去发现,没有固定答案,科研最大的困难在于你是在探寻未知的领域,而最大的乐趣也在于此,只有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艰辛探索后,才能体会到‘蓦然回首’时,‘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不可言。”正是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张云波精心培养了一批批的本科生、研究生。他指导的毕业博士生5人,硕士生9人,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生6人,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已经在大学任教,成为副教授,有的成为单位的骨干,有的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无论他们在哪里,我都深深的祝福他们。”
作为老师,张云波认真负责的态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作为科研学者,他取得成绩也深得学校和同行的肯定与赞赏。由于工作成绩出色,20074月,张云波被任命为研究生院副院长,在更大的平台上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研究生学院,张云波主要分管负责研究生学位申请、授予,导师考核、评审和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对于过去的工作成绩他谈的很少,当提及今后工作的重点时,他则兴奋的说:“伴随着我校入选"一省一校"工程,学校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今后我们将努力推动优势和特色重点学科平台建设,助力学校新的改革与发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如是说。诚然,作为一名科学家,只知道一味的在狭窄的领域钻研,很难取得大的成就,“留心处处皆学问”,留心一棵草,能感天地之生机;留心一朵花,能观天地之色彩;留心一片叶,能悟人生之哲理。一切伟大的灵感皆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钻研自己研究领域的同时,张云波也注意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20097月,一次数百年不遇的日全食引起了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兴趣,为了让公众能够科学观看日食,722日,张云波做客太原电视台《新闻对话》栏目,为公众普及日食知识,节目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公众讲解了日食的有关常识和观看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为社会大众科学观测的09年百年不遇的日全食作了一次全景式的科普宣传,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张老师的一位学生说:“张老师不仅科研做得好,还能用通俗的语言将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作为科学家的张云波,生活并不是枯燥无味的,相反,他的兴趣十分广泛,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工作之余,他热爱体育,喜欢足球,他对于德甲球队如数家珍,他认为足球是一项充满激情的运动,既强健体魄,又能在紧张工作后放松心情。同时,他还喜欢音乐,在自己的网站上,收集的既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还有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他说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对一个人的气质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张云波说:“兴趣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积极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增加生活乐趣,还有助于在科学研究中找到灵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家是永远的港湾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如阳光,照耀着人们的心灵;如甘露,给人以不懈的生活动力。兰尼曾说:“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拥有温馨的家庭是幸福的,张云波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
与张云波一样,他爱人也是山西大学的一名老师,他们在研究生期间相识,相知,虽没有海誓山盟的轰轰烈烈,却也有花前月下的温馨浪漫,婚后彼此相敬如宾,恩爱有加。谈及爱人,他说:“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因为我的工作任务多,照顾家庭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妻子则主动的担负起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重担,这让我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做科研,免除了后顾之忧,有时感觉亏欠她很多,有机会一定要弥补。”张老师边说边看着电脑中妻子抱着女儿的照片,嘴角不经意间微微上扬。
最令张云波开心的是同时拥有听话懂事的女儿和活泼开朗的儿子,正当我疑惑不解时,他解释说:“按照国家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留学归国人员的,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对于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在学习我尊重他们的个人兴趣,只要有利于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就会支持,不过多干预。”他说:“最重要的是他们要学会"诚实",这是为人处事最重要的品质,是立人之本。不过他们学习都很努力,成绩也很优异。”他边说边忍不住的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张教授接了一个电话,挂断电话后,他略表歉意的说道:“是我父亲,他生病有两个月了,一直在住院,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照顾他,人上了年纪,儿女就是他们的依靠,只要老人健健康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听完这些,我不禁感慨万千。
人生因为简单而幸福,因为执着而美丽。走近张云波,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成绩斐然的科学家竟是这样的简单,纯粹,谦卑,宽容,博学。走过四十余载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不惑之年的他愈加从容淡定,“云淡风轻人生路,波恬浪静丰收时”,在人生的路上,张云波越走越稳健、越走越踏实,真诚祝福张云波教授事业进步、幸福快乐。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