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登高峰虚怀若谷 览胜境人生从容 ——记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张天才教授

作者:付帅   发表日期:2012.7.10


 
 
 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题记
 
 张天才,19664月生,重庆江津人。长期从事量子光学、原子物理、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等方面的实验与理论研究。1988年于四川大学本科毕业,1998年于山西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山西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委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夏日的某个下午,带着对这一串头衔和不凡经历的羡慕和崇敬,我开始了对张天才教授的“非正式”采访。说“非正式”,并非是不重视,而是一见到张教授,就不自觉的被他亲切、和蔼的言谈举止所感染,就像与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谈心交流。一副金丝边框眼镜,加上似乎永远上扬的嘴角,让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既充满为人师表的严谨,又积淀着科学家的儒雅、淡然。
漫漫求学路
 大江西来,转而向北,在重庆西南长江之滨坐落着美丽的渝西半岛江津。一方水土,一方风情,18岁之前张天才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美好的年少时光,这方沃土在他的血液里留下了历经风雨而弥坚的风华。
 1984年,张天才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大学——四川大学,青春的梦想在这里开始起航。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他选择了自己最喜爱的物理学专业,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这方天地中恣意遨游。对于大学,张天才回忆最多的就是当时浓厚的学习氛围,他说当时学习很单纯,没有多少功利的想法,就是想把老师教授的知识学会、弄懂,很好地吸收,“不管在哪个阶段,我想干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干好”,但就是这样单纯的学习让他积累了扎实的基本功,为他日后的进一步深造,在物理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张天才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山西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在彭堃墀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了量子光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其实以张天才当时的优异成绩本可以被推荐到更好的学校或至少留在本校读研究生,但他却没有什么犹豫就选择山西大学。而他的解释也出乎意料地简单:“我是那种思想比较单纯的人,不怎么看重地域差别,有点冒险,同时缺乏极力要把握未来,非要精心设计自己人生道路的心思。”当然,另外一个吸引他选择山西大学是彭老师建立的优秀实验室。这一选择让张天才与山西大学永远地交织在一起,对他自身来说,找到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对山西大学来说,则是得到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张天才留校任教,担任物理学专业教师,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93年赴法国国家科学中心(CNRS)奥赛(Orsay)光学研究所从事半导体激光器量子噪声的研究。1995年回国后他继续追逐自己挚爱的专业,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继续师从彭堃墀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量子光学领域纵情驰骋他的天赋才华,并于1998年顺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张天才谦称,自己能够与大家分享的就是学习上的经验。回想起做实验室时的严谨认真,背书时的用心投入,面对困难时的不畏挑战,张天才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虽然学生时代的学习很艰苦,然而在今天看来,那些奋笔疾书的岁月是那么的充实和令人怀念,正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天才=1%灵感+99%汗水
    “一个人最幸福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张天才说自己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从大学时学习物理学专业,到后来硕士、博士、博士后,他从未离开过自己热爱的物理学,并且在这个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998年博士毕业后,于次年获法国外交事务部High  Level  Scientific  Fellowship再次赴法,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Charles Fabry实验室从事单原子俘获的实验研究;2000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做博士后,从事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回国后在光电研究所建立腔量子电动力学实验室。张天才教授率领的课题组在物理学领域不断探索,克服一个个困难,勇往直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90篇),参与出版著作3部,申请发明专利4项,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20余次。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二十余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等,并负责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现已培养3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在学术领域取得杰出成绩的同时,张天才教授也获得诸多荣誉。曾获首届教育部“青年教师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成就奖”以及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奖励。这些是对他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的鞭策与期许。
面对这些成就与荣誉,当问到他取得成功的奥秘时,他说“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天才,不要看我的名字里有天才二字。其实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踏踏实实工作、一步一步积累的结果”。正是有着这样的认识与感悟,张教授在荣誉面前从不骄傲,依旧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和进取的心态。
谈到如何在日复一日的科研面前保持昂扬的进取心时,他给出的答案是“兴趣+执着”。一位科学家曾说:“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这句话用在张天才身上最为合适不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支撑他的正是对探索物理学的浓厚兴趣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敏而好学  诲人不倦
 在取得了众多荣誉与成就后,张教授说自己最根本的角色还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自己最乐得其所的事情,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一方面传授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启迪了自己的思维。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张教授不仅传递知识,更传授做学问和做人的原则和方法。面对许多同学因为科研过程单调枯燥想要放弃时,张教授就告诫他们“做学问如做人一样,要有持之以恒的心态和决心”;面对学生在学习中抱有功利主义的想法,他则用自身经历来开导,自己当时仅仅是单纯的学习,并没有过多的想法,社会最终不会亏待那些努力付出的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很功利,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当有些同学问到“为什么要去做学问,搞科研”时,他就以登山运动员的例子加以说明,“登山运动员为什么要征服一座座高山,不断勇攀高峰,因为山在那里。那科学研究也是如此,为什么要搞科研,因为问题在那里,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未知世界。正是有了牛顿对苹果落地感兴趣,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正是爱因斯坦对时空问题的不断思索,才有了相对论的提出;正是瓦特对壶盖现象的追问,才有了蒸汽机的问世。”正是这样的耐心开导,让他的学生们获益匪浅。
 谈到物理专业的学习,他认为物理学乃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大学生学习物理,一方面是把握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感受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同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的理性思维方法,因此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抱着实用主义、功用主义的目的。他引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Richard Feynman说的话:“我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为你们准备考试——甚至不在于为你们准备服务于工业或者军事。我最想要讲给你们听的是对这个奇妙的世界的欣赏以及物理学家看待它的方式,我相信,这些乃是现代的真正文化的主要部分。”
 张教授把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自己也从未停止学习,“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现代科学研究不同于爱迪生时代小作坊式的发明创造,而是需要团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他庆幸自己身处于一支优秀的团队之中。山大光电研究所在彭堃墀院士的带领下,拥有一支实力非常强的研究队伍,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经历了良好的训练,大家相互学习,互补优劣。该集体曾于2007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并获得国家基金创新群体。这是国家层面对一个优秀科研群体的最高肯定。工作生活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集体中,张天才感到莫大的荣幸。每周六上午十点,光电所都安排周末学术交流会。无论教授、学生,还是从外面邀请来的学者、专家,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互相启迪,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在沟通中迸发智慧的光芒,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科学家的另一面
对于普通人来说,科学家很神秘,科学家留给大家的印象也相对固定:拥有高深的学术,渊博的知识,异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通常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久而久之,人们觉得科学家离自己很远,仿佛在不同的世界,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你见过张天才教授就一定会改变这样的看法。
 关于这个问题,张教授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科学家其实是很普通的,只不过他们工作的地点和研究的领域可能与普通大众接触较少,才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距离。然而科学家也跟普通人一样,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张教授来自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一共六人,在这样的大家庭中,使得他的性格中少了一份偏执与孤傲,多了一份宽容与善解人意,在与同学、同事、朋友相处时,也能很随和,这让他拥有了很好的人际关系。谈到自己的家庭,张教授嘴角扬起了幸福的微笑,三口之家,他、妻子和儿子。他说很感激自己的妻子,同为大学老师的妻子教授的古代汉语,科研任务少一些,因而担负起了大部分的家务,任劳任怨,在事业上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搞科研。儿子在上初中,对于儿子的念书,他支持他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从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张教授说:“拥有这样幸福的家庭,是我最开心的事情”,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幸福的家庭,张教授还有许多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中读书与写作最为他所亲睐。普通人可能会好奇:一个搞物理的科学家怎么会和文学沾上边呢?而事实就是如此。张教授从小就喜爱文学,经常会买一些经典书籍来阅读,非常喜欢鲁迅的文章。上大学后对文学的喜爱有增无减,来到山西大学后,曾参加“北国诗社”,在繁重的科研工作之余还创作诗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感悟。比如这首描写告别同学、告别大学生活的《八声甘州》:“对高朋满座喜迎风,笑语醉江楼。话南城旧事,依情眷友,四载春秋。合壁风裙杯酒,几杀古来愁。六月滨江路,别氛同收。   应记阳春三月,泛三湖梦好,剑水西州。想书山涉进,潮打赴中流。问来年,音容何在?当记此,三五月同谋。今去也,不是都门客,休唱兰舟。”以及这首《游五台山》的小诗:“数峰清苦鸟飞还,荒径盘空入佛斋。五月清凉千百寺,春风不共我登台。”
 张教授认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同自然科学素养同样重要。理学让人思维敏捷,探索自然奥妙,文学则教人沉淀思想,品味世间百态,杂味人生。他认为科学家应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爱好,这样会启迪思维,拓宽思路,陶冶情操。
 
 人生最幸福的是永远保持进取的心态,一路走来,张教授有过困难挫折,更有激情昂扬;有过艰辛付出,更有幸福收获;有过迷茫徘徊,更有柳暗花明。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坚守“科学与信仰”,坚持“拼搏与进取”,祝福张教授科研事业蒸蒸日上,愿年轻的科学家梦想成真!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