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艰辛磨砺 孜孜以求——记法学院陈晋胜教授


作者:郭小娟   发表日期:2009.6.15



  那是多年前一个寒风凛凛的早上,天还没有亮,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还在睡梦中。而在北方某农村的一片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的、显得了无生机的田野上,却有一个孤单瘦小的身影在慢慢向前蠕动,远远看去像是一只出来觅食的动物,但仔细一瞧,你就会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小男孩,也许还不到十岁。这么冷的天气,他没有帽子,没有围巾,没有手套,只有单薄的衣服和在身侧斜垮着的一个大布包。又红又肿的手里竟还拿着一条长长的马鞭。脸已经被冻成紫色,但一双眼睛却仍是非常活波,闪着伶俐的光彩。他顶着刺骨的寒风,艰难地在雪地里挪动着脚步。走到一处,他突然停了下来,抬胳膊抡起鞭子朝一块冻得比较硬实的地面上使劲抽出去,连击三下,随即便有清脆的鞭声响彻天际。几分钟后,从远处一间农舍里又出来另外一个小孩,边揉着眼睛边往过走,嘴里大声喊着:“晋胜,你也太早了吧,我还没睡醒呢!明儿你别来找我了。”先前那个叫晋胜的男孩笑着催他:“快走吧,去了还要背课文呢!”随后,两人结伴走远了。
多年以后,又是一个冬天的早晨,在北方某大学校园里。雪后初霁的天空在白色的大地和树树梨花的映衬下蓝得分外清丽动人。有个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正一步一滑地走在路上,迎面过来的熟人跟他打招呼:“  陈 老师,这么早去哪啊?”“呵,我上午有课。下雪天路不好走,我提前出门免得迟到。”他笑了笑继续说:“那么多学生都等着呢。”说话间,他脚步并没有停下,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足迹。
  这两个小片段有个共同的主人公,他叫陈晋胜。
 
少年磨砺 梦圆高考
  
  1957年的阳春三月,陈晋胜出生在山西省夏县禹王乡东浒庄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夏县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处,位于黄河中游东岸,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县城。在这里,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开天辟地而来;在这里,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这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了千年,这里也是陈晋胜老师的故乡。
  陈晋胜老师的父亲年轻时曾因生计所迫,也为躲避战乱而远走他乡,陕西、甘肃、宁夏一路西去,在外颠沛流离了18年。解放后,因眷恋故土率妻儿返回夏县老家。经过十几天的路程回到家乡后,他们已是一贫如洗,只得靠亲戚接济才勉强度日。到晋胜出生时,家里情况虽有好转,但因为孩子多,日子过得仍然颇为艰苦。不久又赶上3年困难时期,刚刚三四岁的小晋胜经常饿肚子。当时公社食堂的大师傅是个好心人,许多小孩都跑去跟他哭闹着要东西吃。父母看着每天都因吃不着饭显得病怏怏的晋胜,就哄着让他也去,但他总是摇摇头,不动也不说话。
  1966年“文革”爆发时,陈晋胜正在上小学。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而且因此负伤的大哥,当时正在村里任党支部书记。他被造反派污蔑为“走资派”,天天被揪出去批斗,小晋胜也因此受到村里小孩排挤,一次竟有人将一块烧过的火屑放入他的脖子里。无力反抗的他只能透过眼泪,狠狠地盯着恶作剧的小孩。小小年纪的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善良的哥哥要被拉到凳子上,戴着大纸帽站在全村人面前被人扔东西被人骂,他自己又为什么要被人无缘无故捉弄欺负。其实这些事情一个民族都没能想明白,何况他一个10岁的小孩。虽然家里很困难,但是因为几个大点儿的姐姐都已经能干活,晋胜还是能够继续上学,他也很争气,学习一直很用功,因为成绩出色还被老师任命为班长或班干部,一直到高中毕业。其间,他曾被老师推荐参加夏县青年积极分子大会,并于1971年加入共青团。这是他成长中的一段黄金岁月,直到多年以后,陈老师再翻开当时的一本本记录密密麻麻的日记时,依然非常怀念那时的青春和激情。
  走出校门后,陈晋胜干过各种工作:生产队技术员、政治队长、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和村干部等,但他做得最成功的还是当小学教师。那时候,他带的班级学习成绩在全公社都名列前茅,而且他非常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许多家长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一夜之间变得懂事了。他们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活,给父母端茶倒水,对人彬彬有礼。他们对爸妈说,是  陈 老师叫他们这么做的。他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使他得到全村人的一致好评。因为在“文革”时,村里无形中被分成两派,经常有武斗事情发生。但陈晋胜的教学工作竟化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等到后来他考上大学走的时候,许多当初是他对立派的家长也开着拖拉机为他送行。
  1977年恢复高考后,陈晋胜决定报考大学,这是他多年的梦想。在高中毕业后务农的几年中,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他把《新华字典》和《成语字典》都从头到尾背诵了一遍,还坚持以记日记的方式练笔。由于当时可以找到的正规教材几乎是零,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复习,而且当时作为民兵连长的他,工作非常繁忙。甚至直到他考试的那天,晋胜还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工地上拉石子、修水渠、忙于村里的打深井,他是从打水修渠的繁重体力的农活中忙里偷闲地溜出来“偷偷地”直接上了考场的。这许多的不利因素导致他第一次高考失利。第二年,同样的原因使他又一次与大学失之交臂。1979年,晋胜的哥哥告诉他:“今年你一定得给我考上,否则就永远别再上考场。”晋胜辞掉农村里“大忙人”的“一肩多担”村务,专心复习了几个月后,信心百倍地第三次走进考场。终于,他收到了山西大学政治系的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兴奋地沿着村子周围的小路,连蹦带跳地整整跑了一圈。
 
传道授业  硕果累累
 
  “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是光明的,但却找不到出路。”这是流传在当今大学校园里的对哲学专业学生的一句评价,或许有失偏颇,甚至有点刻薄,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哲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今天社会里的尴尬处境。而许多学哲学的学生也以此自嘲。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陈晋胜在山大哲学专业读书时,他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即怎样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这或许因为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还属于稀有动物,用不着为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发愁。也或许因为那时哲学还比较吃香;更因为陈晋胜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也因此收获颇丰。1983年,他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博得了时任哲学系主  任梁鸿飞 老师的青睐,坚持让他留校工作,担任了哲学系第一届分团委书记,兼任班主任。因此,他刚从山大毕业,转身又当了山大的老师。
  毕业留校后陈晋胜先做了一段时间的行政工作,后被学校派往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进修行政管理专业,他在这里的学习受到  王沪宁 老师的高度评价。  王 老师曾对陈晋胜说:“我不得不给你全优,因为你确实优秀。”这样,他以五门课程全优的成绩结束了这次学习。回到山大后,以他为主的哲学系开办了行政管理专业,陈晋胜担任主要课  程的 教授。后又到华东师大进修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回到山大后在哲学系创办了公共关系专业。这两个专业都是实际应用型的学科,它们把哲学从高高的圣坛上拉下来,使哲学的形象变得有了人气儿,使哲学的贫困现象有了转机。这期间,陈晋胜代表山西大学,带领哲学系的老师承担山西省第一届公务员骨干培训的工作,并以一个年轻讲师的身份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还成为哲学系最年轻的教工党支部书记。在兢兢业业工作的同时,他参编了3部学术著作,发表了10多篇论文,在事业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1993年,法律系成立了第一个“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硕士点,因缺乏师资力量,遂将专业对口、又在业内小有名气的陈晋胜调入法律系,从思辨的哲学王国步入了充满理性、追求现实正义的法学殿堂,开始了又一段全新的征途。
  刚进入法律系的陈晋胜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毕竟他不是法学科班出身,有许多专业知识对他来说都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因此,难免有些人会对这个半路出家的法律老师“另眼相待”。但陈晋胜并不是轻易服输的人。在小学二年级,他就可以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走3里路跑到学校站在冰天雪地里,用冻得化脓后而流血的手捧着课本背诵,只为了老师的一句表扬。他也可以忍受着别人冷嘲热讽连考三年大学。这次,他也一定可以走过去。他相信自己。整理好心情,他开始自学法律专业的所有课程。他将法学本科所有的课程都予以精读,并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代理各种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北京公安部做访问学者。在北京,他每天奔波于图书馆、资料室、研究所之间,往返于北大、人大、公安大学等名校,拼命汲取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拓开眼界,增长知识,并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受到当时公安大学副校长徐秀义的高度评价。当他重新回到山大的教学岗位后,陈晋胜已能轻松胜任他的工作。他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成了“名正言顺”的法律专家。他在法学院(法律系后改为法学院)教授警察法学课程,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后来又成为我国第一个公安行政法的硕士生导师,带领研究生对警察执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对学生的教育仍遵循着一贯的主张:平等、真诚。他对学生视如己出,经常资助生活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完成学业。
  这段时间陈晋胜在科研上也做出了新的成绩。他先后主持、参加了国家、省部级,教育厅、省政法委等各项科研项目15项,独著、主编、参编法学著作12部。其中《警察法学概论》被列为“面向21世纪法学主干课程教材”,填补了国内同类教材的空白,被学界称为“锻造警察法学的学术界石”,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当年山大百年校庆展览的两本“红皮书”之一。这本教材多次印刷,在政法系统和公安院校影响很大,西南政法大学等部属名校将其指定为考研必读教材。他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研究成果《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受到山西省委金银焕、杜玉林等领导及同行的高度评价。还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他担任过省政府各部门、部队、露露集团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开设法治讲座100余次,为国家、省人大及省政府立法论证30多次,在中央、省、市电视台和各级报刊点评各类案件近100余次,在公益的法制点评、宣传和教育中,被社会誉为“明星级”专家。在他指导的“青年与社会”辩论赛中,法学院荣膺“桂冠”。在讲授的法学讲座中,  陈 教授被认为是铜牙利齿的“法学铁嘴”。无论是法学院新生见面会,抑或是毕业生十周年、二十周年返校座谈会,他的发言总是语言简洁而思路多向,语句优美而意味深长,博得在场同学的喝彩。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他认为,“理论是鱼,实践是水”。他强调“传授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的“三安全”教育是他的口头禅。他年逾半百,但在三年时间里,一边超额完成了教学、科研任务,一边读取了武汉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
  现在,陈老师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因为他除了在山大任教外,还是山西神明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太原市仲裁委员会、阳泉仲裁委员和晋中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太原市人民检察院专家组成员。2001年,  陈晋胜 老师由于教学有方,科研成果突出,被破格晋升为法学教授,在事业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些年来,他不仅代理、仲裁了各类案件上百件,获公安部、省政府及中国警察学会奖励20余次,而且作为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参与处理了大量的法律专业事务。因为  陈 教授是政治系入学,哲学系毕业,法律系工作,他已成功地从哲学王国走到了法学殿堂。每每此时,他常念叨:有人说,哲学是无用的,我却认为,哲学是无所不用的;也有人说,法律是有用的,我却认为,法律是很难有用的。时至今日,当陈晋胜已是法学院的老教授时,回想走过的岁月,心中自是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能走到今天,不带半点侥幸,全是靠努力和汗水换来的。这样的人生虽然艰辛,却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言传身教 修身齐家

  陈老师的儿子陈文璐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他心目中,爸爸是个很敬业的人,治学严谨,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很尊敬老爸这一点。但以前,他总觉得爸爸在家庭生活中没有尽到责任,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他说,从小就有许多人羡慕他所成长的环境:爸爸妈妈都是大学老师,自己又是独生子,生活条件优越自不必说,更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样的家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其实,个中滋味也许只有文璐自己才知道。在他的记忆中,爸爸每天总是忙忙碌碌的,不是在单位不着家,就是躲在书房里埋头看书、备课、搞研究。家务活总是妈妈在做,而他的学习从来都是自己努力,爸爸很少会主动辅导他。小时候,文璐经常觉得自己很委屈。如果考试考好了,同学们就会说大学老师的儿子当然要学得好;如果考砸了,大家又会笑他,大学老师的儿子也不过如此嘛!这时,小文璐难免会埋怨爸爸。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文璐渐渐开始理解父亲,因为他从妈妈口中知道了爸爸小时候的很多事。比如爸爸饿着肚子每天在3里路上往返6次去上学;爸爸的手被冻肿了溶化成脓包,露出了骨头;爸爸的哥哥被批斗;爸爸被村里小孩欺负等等。他也开始明白爸爸其实很爱他,只是希望他能够独立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难,而不要太多依赖父母和家庭,这样他才能成长为一棵经得起风雨的大树。这样,文璐终于真正认识了一个完整的父亲,他既是事业上的成功者,也能为家人撑起一片晴空。
  自从文璐上了高二后,  陈老师每个周六都会和儿子进行一次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但主动权全在文璐手里。  陈 老师从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他一直认为,不论老师和学生还是父母与子女,双方都是平等的、民主的关系。没有谁一定是对的,也没有谁一定比别人强。为师为父,道理是一样的。
  对于自己在事业上拥有的成绩,  陈晋胜 老师非常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爱人。师母王继荣也是  山大的 老师。1999年,她被评为高级实验师,是山大唯一获此荣誉的教辅人员,他对  陈 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令他非常感动。“她是一个贤惠的妻子,包容了我对家庭的失职,体谅我的苦衷;她是一个善解人意、慈爱的母亲,照顾孩子无微不至;她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能让我在身心疲惫之时,停泊靠岸躲风避雨。”这些话是  陈 老师记录在日记中的肺腑之言,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真诚的谢意。某年春节,  陈 老师在自家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安宁定富宏,通达远道;慷慨怀憧憬,沐浴清河。横批是宅运惊鸿。不仅说  明了陈 教授的文学功底是深厚的,而且表达了他的为人处事做事业的人生态度。又一年的春联是:计算学究途顺通,前晋必荣;法律文研路直正,后继定胜。横批是陈居王道。他把一家人的名字和对他们的祝愿以及自己在工作上的体会都凝结在这些文字中,并对未来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他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