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一位学者的人生追求 ——访魏屹东教授

作者:李云凤   发表日期:2008.12.13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在这茫茫人海中,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描绘着自己的人生,魏屹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平凡的,有点像泥土的颜色,一眨眼就消失在熙熙攮攮的人群中。他的人生没有华美,只有平淡。可正是在这平淡如水的人生中,涵盖着让我感动的因素。正如他自己所说:“哲学不同于小说,它的每句话都很朴素甚至有点晦涩,但看完后不是忘得一干二净,而是回味无穷。”而这,也是对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题记
   在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有一位跟时间赛跑的人,他用十年的时间干完了别人二十年的工作,这个人就是魏屹东。他是山西永济人,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科技哲学博士,现任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由于种种原因,直到33岁他才上研究生,1994年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再次被破格晋升为教授。这十多年来,他以惊人的毅力工作着,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相继在各类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一百二十多篇,其中cssci论文80余篇。同时他还出版了——《爱西斯与科学史》,《对人类的挚爱——巴斯德的启迪》等八部著作,并有译著《认知科学哲学导论》。现任全国重点学科研究基地专职教授。然而,就是这位对科学执著追求的人,曾经差点被关在了科技的大门外。                        

艰难中的不断前进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人,才能攀上高峰采得仙药,深入海底觅得丽珠。他的求学路是艰难的,可这非但没压倒他,反而磨练了他的意志。他似一位登山运动员,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进。 
  自小,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不错。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走出家乡,干一番事业。然而还没等他插上理想的翅膀,无情的现实就打碎了他的梦。文革期间,大学不招生。高中毕业后,他回家务农。庆幸的是,他不但没丢了书本,反而更努力地学习。秋去冬来,春夏轮回,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走进了象牙塔。然而,美好的东西似乎都那么短暂。他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大学时代就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他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岔道口。究竟该何去何从,他没有决定的权力。临汾师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大同矿务局八矿,一个偏僻的山沟里。九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痛苦地挣扎着,不愿放弃心中的梦。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打头风。他在大学修的是化学,而现在,学校最不缺的就是化学教师。好在,上帝在关闭一扇门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那时,他爱好广泛,阅读的书籍也很多。渐渐地,他对自然辩证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虑到对化学药品气味不大适应等原因,仔细斟酌后,他决定把目标定在自然辩证法上。定好了方向,他不再迷茫,便努力朝自己的理想迈进。但通向成功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他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没人指导,没有参考书。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没有捷径可走,他就自己找路;没有参考书,他就把相关的资料都找来读。功夫不负有心人,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他如愿考上了山西大学的研究生,真正地走进了科学的殿堂。
                                      理想是他前进的灯塔
 
  他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可前进的道路并非坦途。回首往事,他不无感慨地说,他之所以能有今天,完全是因为心中有个美丽的梦。
  他出生在黄河边,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古老的黄河给了他宏大的气魄,深厚的文化积淀培养了他爱科学、爱文化的品格。从小,他就特懂事。看到家乡落后的生产方式,想着祖国即将开始的新的建设,他立志做一名科学家,为家乡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学生变成一名体力劳动者,日复一日的劳动让他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但这些对他来说都算不了什么。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他的理想就这么泡汤了吗?他不甘心就这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一辈子。那时,十几岁的他对大学不招生迷惑不解,可他坚信,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总有一天会招生的。于是,在那个迷茫的时代,在同龄人嬉戏的时候,他却在学习。树阴下、田垄边有他学习的身影,课本中、板报上有他留下的痕迹。夜夜油灯相伴,直到天明。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1978年,他顺利考入了临汾师大。
  上大学只是他朝理想奋进的第一步,但绝不是终点。可就在他畅想未来之时,现实再一次横在了面前,打破了那个圆圆的梦。在大同,他一呆就是九年。九年对一个国家,一段历史来说也许并不算长,可对于他,一个风华正茂,热身于投身科研的年轻人来说却很长很长,尽管在那段时间里他在教学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在那漫漫长夜,他几乎放弃了那个期待已久的梦。可理想如同一盏灯,指引着他不断前行。相反,没有了理想,就缺少了前进的方向。两年前,一次同学聚会上,他见到了自己的一个好友。高中时,他俩的成绩不分上下,后来,那位同学工作了,没再上学。现在,两个人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了。人生的关键之处常常就只有那么一小步,走错了就再也补不回来。
        
任重而道远
 
  在山西大学这方沃土上,魏屹东不断地播种,也再不断的收获。“凤凰自古栖大梧,良木由来做栋梁”2007年,他成为了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荣誉,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责任,是无形种的鞭策。    
  习惯了“平民生活”,一下子做了院长很不习惯。如何做好院长,魏屹东在不断的思考。一所大学有自己的文化,而一所学院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他深知大学文化需要完成的使命。为此他提出大学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精神的守护者,而哲学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因此他要求哲学社会学学院的老师应该勇敢地承担起大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自觉地创造、营造大学文化。做社会道德、社会文明的引领者。作为院长,他对别人严格要求,而对于自身,他更是严于律己,因为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在哲学院,魏屹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学院发展设计郝蓝图,为人才培养辛勤耕耘,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院文化。
  没有和谐的学院,就不可能有事业的发展,更不可能实现长远的目标,因此必须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谐学院,他以身作则,和大家之间相互尊重,在工作上务实,在待人处事上他坚持豁达宽容。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的和谐氛围日渐浓厚。
  看到这一切,他没有骄傲,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扬鞭策马,更加努力的工作。他正在全力以赴地向全局型院长、民主型院长、服务型院长、创新型院长、亲民型院长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会做的更好,一定会带领哲学社会学学院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家,永远的港湾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这话一点不假,他在事业上的成功,离不开妻子的支持与理解。
  有了妻子在家中照顾父母,他便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搞研究。每当他遇到挫折时,妻子便会给他无限的鼓励与支持;每当他有所懈怠,妻子期盼的眼神就会出现,他就多了一份前行的动力。
  作为学者他是优秀的,作为丈夫、父亲,他也是那样的让人敬佩。他和妻子青梅竹马,时间的推移并未使真情变淡,反而更加恩爱,闲暇时光,他会陪妻子逛街,买些日常用品,晚上得空,他会和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看电视。有时两人四目相对,眼神里有的都是爱与关怀,这一份真情,是他永久的财富。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回首走过的半生,他说,正事凭着自己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对于子女,他主张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奋斗,他对于子女的爱是深沉的,他要让在不断的锻炼中修正和确立自己前进的方向,有时看到子女受到挫折,遭遇失败,他也想上前去拉一把,帮他们解决困难,但理智告诉他,那样只会帮他们一时,而帮不了他们一世,他总是引导孩子们去分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觉到父爱如山的确切和一个哲学研究者的魅力。
  我想,拥有善解人意的贤妻和听话懂事的孩子,魏屹东一定会感到家是那么的温馨,是他永远的港湾。 
                                     
哲学人生

  他投身哲学,哲学也让他受益匪浅。在他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哲学美丽而睿智的色彩。是哲学,强化了他的理性思维;是哲学,教给了他许多人生的哲理。然而,在这位哲学博士的身上,却有着与哲学相违背的地方。
  在宇宙,世界是由物质与意识构成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在人生,他却认为,应该精神第一,物质第二。他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钱财乃身外之物,够花就行,万万不可变成它的奴隶。走进他的家,一股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没有珍珠古玩,没有厚实华丽的地毯,有的,却是一份朴素、大方、宁静、安详与和谐。家是休息的港湾,是补充能量继续前行的加油站,却不是用来享受和培养惰性的安乐窝。小屋虽小,却也能体现主人的品性与风格。
  事业上的成功使他有许多扬名的机会,但他对此却不屑一顾。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他认为,学者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平心静气的搞研究。一旦为名利所动,他以后的工作就要受到影响。更何况,名利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成绩积累的结果,仅靠说大话说空话是得不来的。
这就是魏屹东,一个扎实肯干淡泊名利的人,一个执著追求、治学严谨的真正学者!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