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学海无涯苦作舟 —— 记李书吉博士

作者:于燕   发表日期:2008.6.19

  历史,这条浩瀚的长河,穿古越今,走过了上下五千年,带着沧桑、带着风霜、带着烙印。五千年的历史,悠远久长,五千年的文化,耐人寻味。
  徜徉于历史的研究之中,是愉悦、是寂寞、是甘甜、是苦辣?历史学家会告诉你:历史教你重识人生,教你重塑人生。
  当我走进这位历史学博士,迎面而来的一种古韵,把我拉入了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去。于是,我想起了秦皇、想起了汉武、想起了五代、想起了盛元、想起了巨鹿鏖战、想起了甲午参半惨败。
  走进历史、走进李书吉,于是,我知道了一位历史学博士成长的经历,执著的人生航向。
  1956年,李书吉出生在山西代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祖辈虽是农民,却希望他日后读书成事,于是取名书吉——博群书而吉祥。
  这个出生于农民之家的博士,踏实、勤奋,有恒心、有毅力,这一点皆源于他那地道的农民爷爷。
  李书吉的爷爷出生于比较富裕之家,却经历了家道中落,日本人烧抢荼毒的苦难。这些苦难使他从一个阔少转变为一个地道的农民,并在家仇国恨的促使下,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先进队伍的一分子。也因此,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腥风血雨的年代,他们一家能够顺利地走过来。李书吉的爷爷摒弃了地主的慵懒与奢华。有的尽是农民的朴实与勤奋。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李书吉,爷爷经常教导他,做事要踏实勤恳,踏踏实实的人才能有出息。李书吉一直记着这句话,无论是生活还是做学问,他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
  8岁那年,李书吉进入了小学,开始了人生的航向。
  李书吉似乎是幸运的,他的求学之路一直是平坦而顺利的。他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又以优异的成绩相继考上了高凡中学和代县中学,并在那里遇到了一批优秀的老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虽处在动荡的岁月里,却学到了真正的知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书吉学业的顺利是用汗水和泪水换来的,那一道道山,一川川水皆他风雨历程的见证。
  小学毕业后,李书吉就远离家门去县里的重点初中高凡中学读书求学去了。因路途遥远,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每次上学回家都要翻越两座山,从早晨8点走到晚上7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披着朝霞出门,顶着星辰回归,一整天跋涉在满是孢子和狼的大山里,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多强的韧性?这一段路啊,漫长而遥远,崎岖而坎坷;这一段路啊,孤独而寂寞,艰辛而危险。
  冬天来临时,走在这条路上更是举步维艰。有一次,李书吉去上学,山已经被雪封了,分不清哪是丛林、哪是道路、哪是沟壑,李书吉不愿落了课,于是,手脚并用,摸索着爬着前进。他小心翼翼,因为一不小心掉进山沟里,就会被大雪埋葬。
  李书吉动情地说着往事,我看到了他眼里闪动的泪花。是的,这段路,在他的生命里永远不会淡然。
  寒暑易节,几经冬夏。李书吉自己也不知道在在这段路上磨破了多少鞋,不知道脚长了又脱,脱了又长多少层茧。
  然而,这条路比起他学业这条征途,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置身于历史的研究中,更需要坚定的毅力和韧性,因为这条路更是寂寞坎坷。
   1976年,高中毕业四年后的李书吉迎来了他人生最为重要的时刻,经多方考核,他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了山西大学历史系,他的人生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李书吉铆足了劲儿引帆远航。
  大学,使这个从山村里走出来带着泥土气息的小伙顿时视野开阔起来,他新奇地感受着学府里浓浓的书卷味,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拼命用知识充实自己。三年的大学时光一晃而过,他却觉得自己学的太少太少了,学海无涯,他要继续泛舟其间。毕业后,留校任教,边带课,边学习。他用书来充实自己,用书来升华自己,用书来改造自己。《资本论》他读了一遍又一遍,《马克思全集》他系统地读了一遍,这些书给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以重要的指导。
  生命充满了无常,苍天有时也会吝啬。正当李书吉铆足劲儿泛舟学海时,狂风巨浪突然席卷而来,冲击着他泛海的小舟。
  1982年,李书吉——他患了结核性脑膜炎,这可是关乎大脑与生命的病啊。李书吉这一病就是7个月,7个月于宇宙只是一瞬,可是,于人的生命却是太漫长了。生命有几个7个月啊,7个月可以做多少事,读多少书啊。李书吉痛苦着,着急着,7个月不能看书也不能学习,这7个月只能数着窗外的树叶,看它绿了又黄,长了又落。
  李书吉是汉子,是铮铮男儿,他痛苦但不悲哀,他着急但不沉沦。他积极配合医生做治疗,安心养病。苍天终究是公平的,面对这个善良勤奋的人,他又一次地起了怜悯之心,又一次把他的眷顾给了李书吉。李书吉痊愈了,而且,没有任何后遗症。
  出院后的李书吉,像久旱逢甘霖一般拼命地读书学习。利用养病这段时间,他系统地进行了学习,终于考上了山西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师从杜士铎先生。一路的风,一路的雨。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李书吉始终执著其信念,扬帆于学海,这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1995年,他又被首都师范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专攻魏晋南北朝历史,师从国内知名史学家宁可。
  生命里的浪潮,一浪推一浪。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们,稳稳地拨船弄浪,任他潮起潮落,岿然不动,因为他们清楚自己的点,守着自己的点。
  李书吉说,经历了社会的好几次转折,思想也受到了很多种思潮的袭击。但他认准了自己的航向,找好自己的点,站好自己的岗,任他潮涨潮退,痴心不变。
  在李书吉青春年少时,“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展开。在全国上下一片躁动下,他心如止水,用纯真面对狂热的社会,一心求学,不管是在知识回潮时还是逆潮时,都是本色不变。真是管他东西南北,一心只求真学问。
  时今,更是各种思潮泛滥。李书吉在这些浪潮的冲击下,依然文人本色,埋头做学问,用热忱耕耘着自己的一方净土。
  坐在我对面这个从山里走处来的博士,朴实健谈,从他睿智的目光中我读到了许多许多。
  对于治学,李书吉始终秉着四个字,求真奉献。他说,做学问首先是要奉献付出。只有付出辛劳,付出汗水,才能有收获。做学问不能一知半解,不能做伪学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真精神,求真求实,实事求是,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做泡沫学者。当然,要求真就要有同伪学问作斗争的勇气。
  李书吉还强调搞科研做学问必须有创新意识。他认为作为一个教授不光是要传道授业解惑。现代科技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教授的职责更重要的是创新,发现新材料,总结新规律,更新知识。
  然而,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创新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创新需要勇气、耐心和韧性。
  都说文人是多愁善感,斤斤计较的。在李书吉身上,我看到的却是乐观向上,是奉献,是虚怀若谷的大度,是一个男子汉的伟大胸襟。
  99年李书吉担任了历史系副主任这个职务,专抓教学。4年后,根据需要任系主任。同年历史系改为历史文化学院,李书吉任院长。学院有四个专业,分为三个系,即历史学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旅游管理学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在山西长在山西的李书吉致力于山西地方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佛教史、旅游文化的研究。2001年成功申报专门史硕士点;2003年成功申报旅游管理学硕士点;2005年成功申报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点和历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李书吉本人在中国古代史、专门史、旅游管理三个硕士点任导师,07年成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生导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山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点启示,也算为自己的家乡出点绵薄之力,以报答这山这水的养育。
  生命在流逝,生命在创造。在过去的日子里,李书吉用他的汗水与泪水,用他的毅力和韧性,付出和奉献,换来了累累硕果。至今,他主编和参编著作9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攻方向是为晋南北朝史,再此方向上出版专著《北朝礼制法系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四至六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论文集;参编《北魏史》。在山西地方史研究方面,主编参编了《山西通史》、《中华文化通志•晋文化志》、《太原史稿》。目前承担国家级社科项目两项,省级社科项目两项。李书吉现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学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山西省史学会副会长、山西省旅游协会理事、山西省北朝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在成功的喜悦里,李书吉的心是平静的。他知道这才是他人生征途的一小步而已,更大的艰辛与成功在等着他。
    李书吉说,他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师长的教导,同学的帮助与家人的支持。他感谢师长朋友一路的扶持与帮助。忘不了郭恒礼、孔庆德老师求学路上的帮助;忘不了江河、王钊、沈明生、侯经忠等人病榻前的日夜相伴;更忘不了导师杜士铎、宁可的谆谆教导。
  在说起家人的支持时,李书吉沉默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感动与愧疚之中。为了自己的事业,爱人牺牲了许多,特别是在读博三年期间,他身在北京,对家里一点照顾也没有。那时,他和爱人的收入总共800元,自己却要拿走一半400元,剩下的还要供孩子上学,爱人省吃俭用,操持着整个家。但爱人的支持,孩子的懂事又让他感到欣慰,他只有用更大的成功来答谢家人风雨征程的陪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历史研究这条崎岖坎坷的路上,李书吉将继续披荆斩棘,挂帆远航。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