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师 范——访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侯怀银教授

作者:柴娜娜  发表日期:2016.1.18


  “来吧,例会结束了,我们一起拍个照。”很快,侯老师被24个学生前拥后簇,“来,大家一起喊,”他张罗着。

  “茄子”,只听咔嚓一声,25张笑脸被定格在镜头里,成为最美的瞬间。镜头中,学生的笑容里,有不舍。这是侯老师坚持了近五年的第155期硕士生学术例会,也是本学期最后一次学术例会。“例会每星期一次,定在星期二。想听的同学都可以过来听,你看今天就有好多不是侯老师的弟子。”王京告诉笔者,在场的同学里,只有11个是老师的学生,余下的都是慕名而来的。这不由让我想起他博客里写的一句话:“一个能把学生当作自己亲人的老师,才能与学生形成真正的共鸣,真实地走进学生的世界,真诚地影响其心灵。”

  慈祥的面容,亲和的话语,真挚的情感,像是由内而外散发的“浩然之气”,令人且敬且叹。我不由得要相信“相由心生”这个词,学术好似一种养分,滋润着、内化着我面前这个气场强大而又不失儒雅的学者、师者、长者。

  如老师的网名一样:侯老师是一个“真心的人”,真心对学生、真心搞学问、真心做工作。正因为此,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以爱作马达,向梦想出发

  现年52岁的侯老师在山大校园已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在他心里,教育学既是他发展的源泉,也是他发展的动力,更是他“安身立命的场所”。他扬帆在教育学的海洋里,向自己许下未来。而“披星戴月”式的学习方式,则是他追梦岁月里最好的注脚。因为热爱,他早早坚定了方向;因为热爱,他从未停下过脚步;因为热爱,他已将学术化作一种养分,滋润着自己、塑造着自己、发展着自己。

   “大学3年级,我就坚定了教育学的研究和追求,教育学已成为我内在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侯老师从起航的那一刻起,就只顾风雨兼程。数十年来,他从未停下攀登的脚步,1984年于我校教育系毕业,198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2011年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不断进修,不断深化。常常看书到深夜,凌晨就早起的侯老师看起来并不疲惫,而是散发着由内而外的浩然之气,或许,这份“热爱”,已让他不惧疲累。他说,“在自己有生之年,基于对教育学发自内心的真爱,从不中断对教育学学习和研究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学学习研究者。”

  随着对教育学本质的深入了解,他形成了自己“教育学世界”的10个方面的梦想:在教育学学术研究领域,以一个纯学者的方式去生存和发展;在教育行政和学校场景中,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权,并对现实的教育能进行有效的指导;经过自己多年的积累,形成自己独特的实验研究领域,组织起一支志同道合的研究队伍,开辟出有影响并值得推广的实验基地;培养出值得自己自豪甚至崇拜的学生,使他们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超越自我并超过自己;教育学专业成为不少优秀高中生和优秀本科生最理想的选择;教育学成为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专业发展最有效的资源;教育学书籍成为一切有志于发展的人必读的书籍;教育学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产生出自己独特的影响,在整个科学和学科体系中形成其独特的地位;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不断形成对相关学科发问的能力和对话方式以及对社会和人生思考的教育学视角;摆脱仅仅囫于一门或两门二级学科去研究教育学的局面,能在教育学各学科领域驰骋,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都有深入的体验和体悟。

  他在空间里写到,“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学人,必须有自己的梦想!梦想不是幻想、空想!只要不断去追求,梦想定会变为现实!我期待着!我盼望着!我更在自觉地不断追求着!”从这6个接连出现的感叹号里,不难得知,侯老师不仅是个梦想家,更是个有意愿把梦想化为现实的实干家。他说了,“我要做实在人,做实在学问。”而今,侯老师作为我校第一批二级教授,已是桃李满天下。注重学科联系的他更已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可学海无涯,追梦的路漫漫且修远兮,侯老师一直,在路上。

卅年如一日,驰骋教育场

  从2006年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到2008年入选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从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多项课题,到发表70余篇代表性著作;从专著《德育传统的当代价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于1998年获山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到博士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的“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奖,再到 《教育研究》200112期发表的《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2004年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研究》200112期发表的《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在中国引进的回顾与反思》、2006年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以第2名申请的《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与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006年获第3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3等奖,《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发表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于2007年获山西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每一步,他都走得踏踏实实。就像侯老师把他的博客名字起为“教育学世界”一样,他将自己的生命都驰骋于教育学的广阔天地,踏实执着、辛勤耕耘。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过程往往是漫长而枯燥的,侯老师对此只是浅浅一笑:“我没有遇到过太大的挫折。”侯老师提到,要想在一门学科上有所建树,兴趣和责任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首先要有兴趣,人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所在,随着你的成长,慢慢便有了学科责任,真正要研究一个学科就需要热爱这个学科。”毫无疑问,侯老师是季羡林老先生所言的“甘心坐冷板凳的人”,但他更是能把“冷板凳”坐“热”的人。我想,正是责任带来的坚守让侯老师三十年来孜孜不倦、不曾废立,正是兴趣带来的热情让侯老师在学术领域不断创新,开拓了自己的一片领域。侯老师现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社会教育、高等教育原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上漫漫求索,侯老师一直是在主动发展,他说,“一个真正的教育学人,一定是一生对教育学的爱好者,并不断培养出对教育学的爱好者。”

 师长最长情,言近旨亦远

  “侯老师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教育学天空,并让我热爱上这片天空。”侯老师的一位学生告诉笔者。其实不止是她,而是千百名学生都感受得到,从1987年留教山西大学工作以来,侯老师始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下阳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虽如今,侯老师不仅担任学术、教学工作,还是学院院长,然而无论行政事务多么繁忙,他都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先后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教育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理论专题研究、高等教育哲学等课程,肩负着教育者教书育人的责任。

  “把学生装进心里,学生才能真正的发展好自己。”20117月至20127月,侯老师前往墨尔本肯迪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这一年虽然他身在墨尔本,但心一直在山大。他的研究生告诉我们,侯老师每周二都会带领研究生进行一个名为“学术星期二”的学术交流活动,不论多忙,从未间断。在访学期间,他仍旧关注学术例会,并专门邀请了学院一位老师继续进行学术例会。我们初次来采访侯老师时,有幸感受到了这个学术活动现场热烈的氛围,正是他对学术的孜孜以求和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才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与敬佩,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旁听。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正所谓 “一个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并引导学生走向最合适其可能方向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建立起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去成长和发展。”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关照,作为一名研究教育学的老师,侯老师更加善于在实际生活中教导指引学生。他对学生的指导已不仅仅是在学术研究方面,更细致入微地为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针对每个人的特点为其人生道路进行指导和设计。在我们的采访中,侯老师也一次次地教导我们要尽早规划人生,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走适合自己的路。“一个发展的好的人,肯定是较早的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的人。”尽管之前素未谋面,但侯老师那浓重的乡音,亲切的笑容,让人感觉就像是一位平凡质朴的父亲在真挚地教导着自己的子女,也像是一道阳光射进心田,和暖而光明。

 

  时光流转,最能撼动人心的往往是平凡中的一道风景,侯老师毕生都在走着一条忠实于自己的道路,毕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以教育学为立场,引导人们不断去认识、适应、改变并享受我们这个世界。他以一个真心人的力量,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可贵,也在这种力量的诠释中赢得尊重和爱戴。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