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组织机构 母校新闻 信息动态 通知公告 服务校友 校友捐赠 《山大校友》 征稿启事 办事指南 领导信箱
  学府之光               
  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府之光»
 

工作者是美丽的 ——记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晓哲教授

作者:任崟铭  发表日期:2015.10.8


  每次见到刘晓哲老师,我都会暗自赞叹,时光似乎从未在她这里留下过疾驰而过的影子:多少年过去,她的额头依旧光洁,眼神依旧清澈,目光依旧专注,语气依旧笃定,依旧还会经常露出一丝孩子似的好奇。我很想探寻一下她能一直保持美丽的秘诀,我希望等我到了她这个年龄,也能像她这样年轻,却突然想起在很多年前的某一天,她就对我们说过:工作着是美丽的。

  1992年,刘晓哲从山西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分配到太原电力专科学校任教。教师,一直被看作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大学教师,就更应是青年学子追逐光明、探寻真理的灯塔和火炬。然而,一名刚刚走出校门,又步入校门的年轻人,怎样才能承担起这样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呢?第一年,她给学生讲的课程是《哲学原理》,太原电专是一所工科学校,学生们的专业是火电、热动、锅炉、集控……很多学生对文科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对他们没用,一提起“哲学”二字,更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为了改变学生的观念,刘晓哲老师从引导学生读书开始,一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哲学书籍,比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学生中成立读书小组,请他们通过阅读、评价这些书,拉近与哲学的距离,祛除哲学对他们而言的神秘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王通讯的《祝你成才》这样的人才学书籍和一些伟人传记,让他们懂得,哲学对一个人成才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哲学都能使你变得更深刻、更聪明;三是引导学生阅读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学生共同探讨一些充满哲学意味的人生问题,使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哲学,感受哲学在解答人生困惑、帮助人们追寻幸福中的价值。就这样,她引导学生们接受了哲学,爱上了哲学,工科生的思维被拓展被打开了,有的学生因此而喜欢上了人文学科,终身成为喜爱读书、勤于思考的人。1994年,刘晓哲被学校选送参加山西省电力系统教学竞赛,荣获“教学能手”称号,不久后应邀给电力系统干部培训授课,她和这些比自己年长、社会经验丰富的同志们一起研修理论,探讨社会问题,交流读书心得,获得了更为丰富的社会知识,眼界和心胸更为开阔,思想更加成熟。

  二十世纪末,中国曾一度出现全民皆商的狂热,社会上拜金主义现象也影响着大学校园,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开始在大学校园弥散,一些学生有了消极颓废情绪,学习没有劲头,人生没有方向,对于政治理论课,甚至有一种抵触情绪。怎样才能让这些十八九岁,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将立未立阶段的学生们保持头脑清醒,不为外界所动,从理论中汲取精神养分,成为有情怀有担当的一代青年呢?刘晓哲和她的团队开始探索教学改革,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通过学生的融入体验,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使理论的魅力在教学中彰显。她们收集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编写了教学案例集,她们组织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自编自导自演系列话剧《走进大学》,在全校展演,体验创造的乐趣,从快乐中又得到教益,她们邀请杏花岭区人民法院,把庭审现场设在学校,帮助大学生懂得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她们是我省最早开始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思政课教学的一批教师。在学校举行的全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刘晓哲老师获得第一名,在全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0年6月,刘晓哲带着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赴北京科技大学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时任教育部社科司司长顾海良同志热情洋溢地说:这样的年轻人,让我感到我们的事业在当前的环境下可能是悲壮的,却也一定是大有希望的。

  2004年,刘晓哲考取了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教授。未名湖、博雅塔、静园草坪、东西六院、百年大讲堂……北京大学的深厚底蕴、人文情怀,洇润涵养着每一位来这里追逐梦想、寻求真理的学子。最令刘晓哲沉醉其中的是北大图书馆,这里丰富的馆藏文献,浓郁的学习氛围,是爱书之人的天堂。在北大的很多日子,她在这里从早晨坐到黄昏,阅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那一年,中央针对当时的形势,颁发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6号文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就此启动,刘晓哲有幸成为马工程首批重点教材编写团队中的一员。这个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召集人是原北京大学校长、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树青教授,课题组由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从2005年至今的十年间,这个课题组一直在进行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的编写、修订等工作。这十年间,刘晓哲在同吴树青校长和课题组专家们一起讨论、撰写、修改书稿的工作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学术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更开阔了眼界,结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同行,坚定了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她成绩优异,获得了“北京大学学术创新奖”和“光华奖学金”。毕业典礼上她作为博士生代表发言,她说:北京大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早基地,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是我们北大人的光荣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荣衰决定着我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我们的命运,反过来,我们在学术上的造诣,在事业上的成就,尤其是我们的人格境界,也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决定着这个学科的地位和命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荣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既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博士毕业后,刘晓哲继续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工作。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认为是虚空的哲学、过时的理论,社会上浮躁、趋利的心态也侵浸于高校,一时之间,似乎研究经济、法律等才有现实意义,讲授西方最新观点才有理论价值,言必称希腊、满口新名词才有学术含量。在这种大环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看似热闹、实则寂寞,看似显要、实则艰辛,看似人多势众,实则士气不高的现象。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或者讲授思政理论课的教师,并没有以自己的职业为荣,缺乏足够的职业认同感,这一点在青年学者和教师中尤甚,有些青年教师甚至羞于承认自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是讲授思政理论课的。对这种现象,刘晓哲深感忧虑,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即使在社会文化多元发展的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思想,对于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整合社会群众的思想,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要发展,必须要有一批人真正把研究、传承、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要着眼长远、怀抱大志,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要学会坚持和恪守,要立志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大家!尽管这条路很艰辛,很寂寞,可能会受人嘲讽,可能会被人鄙视没有学术性,但是我们应该通过自己认真、严谨、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证明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我们应该通过矢志不渝的努力,传承、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尽一份力量。几年中,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文艺育德思想研究”,主持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被遴选为“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校工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011年,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才”,2013年,被山西省委宣传部遴选为“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工程人才”;2014年,被山西省人社厅评选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多年来,除了教学与学术研究工作,刘晓哲还兼做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2002年,她担任太原电专社科部主任,几年后,她又担任学校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兼统战部部长。行政工作千头万绪,要搭进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此,刘晓哲虽觉辛苦,也甘之若饴。她认为,自己研究的是社会科学,这不是什么书斋里和实验室的学问,参与各种社会工作,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能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更接地气,能把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践。至于占用掉的时间,要靠比别人更勤奋、更努力,要靠工作更条理、更有效率补回来。她常对年轻人说,良好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习惯最重要,当接到一项复杂工作时,脑海里要很快形成对这项工作的总体构架、步骤进程、分工协作等方面的设计,而后拟出倒计时计划,严格按计划推进,就能保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就和写文章要谋篇布局一样,胸有成竹,才能从容淡定、游刃有余,不管工作再繁琐再纷乱,自己的思路不能乱,任何时候都应该把控局面、掌握节奏,而不能被工作牵着走,忙乱不堪、疲于应付,那样就享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也肯定做不好工作。当然,她在工作中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远远超出常人,经常是熬夜读书写论文写材料之后,第二天早晨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周末或节假日经常在图书馆埋头读书。这些年来,尽管同时承担多项工作,她仍然能把这些工作高质量完成,曾被评选为省委组织部表彰的“‘讲党性、重品性、作表率’活动先进个人”、山西省高校工委表彰的“优秀党员”,获得“山西省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山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会读些“闲书”,这是她最大的乐趣爱好。她最喜欢读的书是文学作品和哲学书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坚持看每一期《中篇小说选刊》和国内作家最新的长篇小说,她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她认为在看似虚幻玄妙的故事和诙谐游戏的笔墨中,蕴含着深刻的理性反思,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体现出对国民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观照审视,是压抑忧愤中的呐喊,有着最为悲悯的情怀!她鼓励学生多读文学和哲学的书籍,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读文学书籍能让人把握时代命脉,了解社会百态、人间万象,体察人最为丰富隐秘的内心世界,读哲学书籍能使人更深刻,更睿智,更理性地思考和处理问题。

  2014年,随着太原电专正式并入山西大学,刘晓哲又回到母校,成为山西大学的一名教师和组工干部。当前,母校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复兴百年山大是多少山大人心中的梦想,学校正在以更大的胆识气魄、更强的改革力度,为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如果说,工作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充实的事情,那么,能够为母校的发展而工作,能够回到曾经教育培养自己的母校老师们身边,和他们一起为建设山大、复兴山大,为培养出更多服务山西的优秀人才而工作,这就更是让人幸福的事业了!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从当年走出山西大学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到如今又回到山西大学开始新的征程,二十多年过去,多少青春不再,多少情怀已更改!然而,在刘晓哲老师心中,那份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从未更改过。我们也衷心祝愿,在未来的生命岁月中,这种工作激情能始终伴随着她,使她永远保持美丽和年轻。

 

Copyright© 山西大学校友办 版权所有
电话:0351-7010208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山西大学办公一楼 邮编:030006